十個歷史典故合集
韓伯複褲,康伯複褲
【韓伯複褲(康伯複褲)】
《世說新語。夙惠》:“韓康伯(韓伯字)數(shù)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謂康伯曰:‘且著襦。尋作複褲(可套棉絮的夾褲)。’兒云:‘已足,不須複褲也。’母問其故,答日:‘火在熨斗中而柄熱。今既著襦,下亦當(dāng)暖,故不須耳。’母甚異之,知為國器。”
韓伯幼時很聰明(???真的嗎???),母親給他做成了短襖讓他穿上身,又操持給他做夾褲。當(dāng)時令他拿著熨斗,他覺得熨斗中有火,柄也傳得熱了,于是他告訴母親說,既然熨斗是這樣,那么穿了短襖,下身也就應(yīng)當(dāng)暖了,因此不必再做夾褲。母親見他小小年紀(jì),便會推埋,感到他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將來必定能成大器。后因用為幼智不凡的典故.
宋,陸游《劍南詩稿》卷三一《連日大寒夜坐復(fù)苦饑戲作短歌》:“翁饑不能具小餐,兒凍何由成複褲”
含飯之恩
【含飯之恩】
《晉書·郗鑒傳》:“初,鑒值永嘉喪亂,在鄉(xiāng)里甚窮餒。鄉(xiāng)人以鑒名德,傳共怡之。時兄子邁外甥周翼并小,常攜之就食。鄉(xiāng)人曰:‘各自饑?yán)?,以君賢,欲共相濟(jì)耳,恐不能兼有所存。’鑒于是獨住,食訖,以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后并得存,同過江。”
郗鑒討飯,帶侄兒與外甥同往,鄉(xiāng)里說不能兼顧,他就獨往,將最后的飯食含在腮中,回來吐給兩個幼兒吃。后以此用為施恩畜于晚輩的典故,亦
泛指恩典。
含怡弄孫
【含怡弄孫】
東漢·班固等編纂《東觀漢記·明德馬皇后》:·“穰(rang,豐收)歲之后,惟子之志,吾但當(dāng)含怡弄孫,不能復(fù)知政事。”又見南朝,宋·范曄《后儀書·明德馬皇后紀(jì)》。
怡(Yi ),用米、麥制成的糖漿,又稱麥芽糖或糖稀。“含怡弄孫”,意為含著糖漿逗弄孫兒,后沿用此語形容老年人的閑適生活。
元·王渾〔越調(diào)·平湖樂〕《壽李夫人》:“牙牙長憶點妝紅,曾得含怡弄。”
清·西周生輯著《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九回回目:“小秀才畢姻戀母,老夫人含怡弄孫。”
海屋添籌
【海屋添籌】
宋·蘇軾《東坡志林·三老語》:“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以竹、木、象牙等制成的小片或小棍,用來作計算的籌碼),爾來吾籌已滿十間屋。’”
相傳有三位老人遇到了一起,有人問他們的年齡。其中一位老人說,每次海水變?yōu)樯L锏臅r候,我就放一根籌碼,如今我放的籌碼已堆滿了十間屋子。添籌本指添壽算,長壽的意思。
后因以“海屋添籌”用為祝壽的典故。
明·李開先《林沖寶劍記傳奇》上二:“仙苑春長、北堂景驀,欣逢日吉時良,海屋添籌,甫山壽祝無疆。”
邯鄲鳩
【邯鄲鳩】
《列子·說符》:“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xiàn)鳩于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驮?‘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bǔ)矣。’簡子曰:‘然’。”
戰(zhàn)國時,趙簡子得邯鄲民正月初一所獻(xiàn)的鳩鳥非常高興。有人問他為何高興?他說正月初一放生,正好顯示君主恩澤及于萬物.后用為詠“放生”之典。
唐·柳宗元《放鶴鴣詞》:“齊王不忍觳觫牛,簡子亦放邯鄲鳩。二子得意猶念此,況我萬里為孤囚。”
海棠春睡(睡海棠)
【海棠春睡(睡海棠)】
宋·樂史《楊太真外傳》:“上皇登沉香亭,詔太真妃子,妃子時卯醉未醒,命力士從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上皇笑曰:‘豈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太真即楊貴妃,初為壽王妃,后為女道士,號太真。后因以“睡海棠”、“海棠睡”等寫海棠或比喻嬌美的女子。
宋·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元·盧摯〔雙調(diào)·蟾宮曲〕《楊妃》:“梧桐雨潤零了海棠,荔枝塵埋沒了香囊。”
駭雞寶(駭雞珍)
【駭雞寶(駭雞珍)】
《戰(zhàn)國策·楚策一》:“楚王……乃遣使車百乘,獻(xiàn)雞駭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
晉·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十七《登涉》:一得通天犀角三寸以上,刻以為魚,而銜之以入水,水常為人開,方三尺,可得炁息水中,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綎,有自本徹末,以角盛米置雞群中。雞欲啄之,未至數(shù)寸,即驚卻退。 故南人或名通天犀為駭雞犀。”
古人認(rèn)為通天犀可儀使雞驚駭,因以“駭雞寶”、“駭雞珍”為犀角的別稱。
唐.元稹《酬東川李相公十六韻》:“臘月巴地雨,瘴江愁浪翻。因持駭雞寶,一照濁水昏。”此用指燃犀以照江。
白居易《醉后走筆酬劉主薄長句之贈兼簡張大賈二十四先輩昆季》:“唯有沉犀屈未伸,握中自有駭雞珍,三年不鳴鳴必大,豈獨駭雞當(dāng)駭人。”此以握“駭雞珍”比愉身懷驚人的奇才。
海鳥悲鐘鼓(魯禽)
【海鳥悲鐘鼓(魯禽)】
戰(zhàn)國·莊周《莊子·至樂》:“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侍奉)而觴(勸飲)之于廟,奏九韶(古樂曲名)以為樂,具太牢(并用牛、羊、豬三牲)以為膳。鳥乃眩視而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
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即以養(yǎng)自己的方式來養(yǎng)鳥,以主觀代替客觀。海鳥害怕《九韶》之樂,太牢之膳,三日而死。
后因以“魯禽”、“海鳥悲鐘鼓”比喻身不由己,受到拘束,不堪于官宦生活。
唐·駱賓王《遠(yuǎn)使海曲春夜多懷》詩:“未安胡蝶夢,遽切魯禽情。”
唐·李商隱《贈送前劉五經(jīng)映三十四韻》:“海鳥悲鐘鼓,狙公畏服裳。”
海禽不懌
【海禽不懌】
戰(zhàn)國·莊周《莊子·至樂》:“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侍奉)而觴(勸飲)之于廟,奏九韶(古樂曲名)以為樂,具太牢(并用牛、羊、豬三牲)以為膳。鳥乃眩視而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
魯侯不知養(yǎng)鳥之道,而以養(yǎng)己的方法養(yǎng)鳥,鳥因而“三日而死”。
后以“海禽不懌作為事與愿違的典故。
唐·劉禹錫《游桃源一百韻》:“廣樂雖交奏,海禽心不擇。”
海不波溢(海無波)
【海不波溢(海無波)】
漢·伏勝《尚書大傳》載:相傳周成王時,周公(注:名且)攝政,越裳國重譯來獻(xiàn)白雉(越裳,古代南海國名。重譯,輾轉(zhuǎn)翻譯),其使臣言:“吾受命國之黃發(fā)曰:久矣,天之不迅風(fēng)疾雨也,海不波溢,三年于茲矣.意者中國殆有圣人,盍往朝之(盍 ,何不;殆,大概)。”
后因以“海無波”用為象征國祚祥瑞的典故.
清·孔尚任《桃花扇·先聲》;‘請問哪幾種祥瑞?(屈指介)河出圖,洛出書,景星明,慶云現(xiàn),甘露降,膏雨零,鳳凰集,麒麟游,黃英發(fā)。蓂莢生。海無波,黃河清.件件俱全,豈不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