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猫直播官方版-夜猫直播直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下载-夜猫直播安卓版本免费安装

學生作文網(wǎng) > 作文素材 > 讀書筆記 >

《中國哲學史大綱》讀書筆記

時間: 廖威2 讀書筆記
  《中國哲學史大綱》 讀書筆記篇一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專制政體被推翻,歷史取得非常巨大的進步。在文化學術方面,儒學獨尊的局面也相對的被打破了,因而學術思想呈現(xiàn)了相當活潑的景象。胡適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就成書于這個時期。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共分為12篇,主要闡述的是道家、儒家和墨家這三家的學說。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及別墨一派等。下面我就各篇的內(nèi)容做一個闡述。

  第一篇 導言 在導言中作者給哲學下了一個定義即: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并且給哲學做了如下分類:一,研究天地萬物怎樣來的宇宙論 。二,研究知識思想的范圍、作用及方法的名學。三,研究人生在世該如何行為的倫理學。四,研究怎樣才可使人有知識,能思想,行善去惡的教育哲學。五,研究社會國家應該如何組織、如何管理的政治哲學。六,研究人生究竟有何歸宿的宗教哲學。但最重要的是作者指出了哲學史的三個目的,即明變、求因及評判。明變是哲學史的第一要務,即要使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求因即尋出這些沿遷變革的原因。評判即要使學者知道各家學說的價值。中國哲學分為三個時代:一 ,古代哲學。自老子至韓非。二,中世哲學,自漢至北宋。三,近世哲學,北宋以后,明代近世哲學完全成立。

  第二篇 中國哲學發(fā)生的時代 中國哲學的結胎時代為老子、孔子以前的二三百年。那時代的學說背景是:一,長期戰(zhàn)亂,鬧得國中的百姓死亡喪亂,流離失所,痛苦不堪。二,那時諸侯互相侵略,滅國破家不計其數(shù)。古代封建制度的種種社會階層都漸漸的消滅了。三,封建時代的階級雖然漸漸消滅了,卻新添了一種生計上的階級。社會漸漸形成了一個貧富很不均的社會。四,那時候的政治除了幾國之外,大概都是很黑暗,很腐敗的王朝的政治。時勢生思潮,這一時期的思潮主要體現(xiàn)在《詩經(jīng)》中。大概有以下幾派:一,憂時派。二,厭世派。三,樂天安命派。四,縱欲恣派。五,憤世派。這些思潮主要都是消極的。這時代,思想界中已下了革命的種子。這些革命的種子發(fā)生出來便成了老子、孔子的時代。

  第三篇 老子 在中國,最初的哲學思想,全是當時社會政治的現(xiàn)狀所喚起的反動。社會的階級秩序已經(jīng)破換混亂了,政治的組織不但不能補救維持,并且呈現(xiàn)同樣的腐敗紛亂。當時的有心人,目睹這種現(xiàn)狀,想要尋找一個補救的方法,于是有老子的政治思想。根據(jù)作者的思路我把老子的思想簡單的總結為以下幾點:一,老子的根本觀念:老子論天道,把天看作一個有意志,有知識,能喜怒哀樂,能作威作福的主宰。老子的最大功勞,在于超出天地萬物之外,別假設一個“道”。道的性質(zhì),是無聲、無形;有單獨不變的存在,又周行天地萬物之中;生于天地萬物之先,又卻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二,論“無”:“無”即是虛空——道即是無,無即是道。三,名與無名: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名實之爭。我們能知萬物多靠名的作用。老子雖深知名的作用,但他又極力崇拜“無名”。名是知識的利器,老子是主張絕勝棄智的,故主張廢名。無知,自然無欲。無欲,自然就沒有一切罪惡了。四,無為。老子把天道看作“無為而不為”,以為天地萬物,都有一個獨立而不變,周行而不殆的道理,用不著什么神道做主宰,更用不著人力去造作安排。五,人生哲學:要人無知無欲。知識越高,欲望越難滿足,又眼見許多不合意的事,心生無限煩惱,倒不如無知的草木,無思慮的初民,反可以混混沌沌,自尋樂趣,,老子常勸人知足。

  第四篇 孔子 孔子生活的時代“邪說橫行處士橫議”。那時代的反動有三種:極端的破壞派,極端的厭世派,積極地就是派。孔子學說的一切根本,在一部《易經(jīng)》。易經(jīng)有三個基本觀念:一,易。易便是變易的易。天地萬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時時刻刻在那里變化的。二,象。一切變遷進化都只是一個“象”的作用。三,辭。指出卦象或爻象的吉兇。孔子哲學的根本觀念有三:①一切變遷都是由微變顯,由簡易變繁。②人類的一切器物制度

  禮法,都起于種種“象”③積名成“辭”,可以表示意向動作的趨向,可以指出動作行為的吉兇利害。因此作為人生的向?qū)А?鬃拥闹饕軐W思想總結如下:一,正名主義。這是孔子學說的中心問題?!懊徽瑒t言不順”?!把浴笔恰懊苯M合成的。名字的意義若沒有正當?shù)臉藴?,便連話都說不通。孔子的中心問題只是要建設一種公認的是非真?zhèn)蔚臉藴?。建設下手的方法便是“正名”。《春秋》便是孔子正名的方法??煞譃槿龑印5谝?,正名字。第二,定名分,辨上下。第三,寓褒貶??鬃拥恼髁x,只是要寓褒貶、別善惡,使人見了善名,自染生愛。見了惡名,自然生恨。人生無論何時何地,都離不了名。故正名是極大的德育利器二,一以貫之:孔子認為宇宙間天地萬物,雖然頭緒紛繁,卻有系統(tǒng)調(diào)理可循。三,忠恕。這是孔子哲學的根本方法??鬃犹岢觥熬印边@個名詞作為人生的模范。孔子的人生哲學,不但注重模范的倫理,又還注重行為的動機。孔子說觀察人的行為,需從三方面入手:第一,看他因為什么要如此做,即動機。第二,看他怎么樣做,用的什么方法。第三,行為所發(fā)生的品行。四,禮樂??鬃蛹捌渥⒅囟Y樂。詩和禮樂都是陶融身心,養(yǎng)成道德習慣的利器。故孔子論政治,也主張用“禮讓為國”。

  第五篇 孔門弟子 孔門正傳的一派,大概可用子夏、子游、曾子一般人做代表。提出兩大觀念:一個是“孝”,一個是“禮”。關于孝的主要內(nèi)容有:一,孝的內(nèi)容或要求。曾子說:孝有三,大小尊親,其次弗儒,其次能養(yǎng)。尊親要做到:①增高自己的人格②增高父母的人格。弗辱:①即是《孝經(jīng)》所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②是不敢玷辱父母傳與我的人格。能養(yǎng):孔門弟子強調(diào)的能養(yǎng)是精神的養(yǎng)親之道,不料后來的人只從養(yǎng)字上用功。二,孝的宗教。宗教家要人行善,又怕人不肯行善,故造出一種人生行為的監(jiān)督,或是上帝或是鬼神,多可用來做人生道德的制裁力??鬃蛹暗茏哟蠖嗖幌胄殴砩?。他們以為五倫之中父子的情誼最厚,人人若能時刻想著父母,時時恐對不住父母,便決不致做出玷污父母的行為了。所以儒家的父母便和別種宗教的上帝鬼神一般,也有制裁鼓勵人生行為的效能。人若能一舉足,一出言,都不敢忘父母,他的父母便是他的上帝鬼神,他的孝悌道便成了他的宗教。關于禮的主要內(nèi)容有:禮的本意為宗教。后來禮字范圍變大,包括一切社會習慣風俗所承認的行為的規(guī)矩。大概古代社會把習慣風俗看做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尊嚴,故“禮”字廣義頗含有法律的性質(zhì)。“禮”的觀念經(jīng)過三個時期:①最初的本義是宗教的儀節(jié)②禮是一切習慣風俗所承認的規(guī)矩③禮是合乎情理可以做行為模范的規(guī)矩,可以隨時改良變換,不限于舊時古禮。禮的作用也有三:①禮是規(guī)定倫理名分的,是家庭社會的組織法②禮是節(jié)制人情的③禮是涵養(yǎng)性情,養(yǎng)成道德習慣的

  第六篇 墨子 墨子是一個苦行救世的宗教家。墨子雖不重桑掌祭祀,卻極信鬼神,還更信天。墨子是一個實行的宗教家。他主張節(jié)用,又主張廢樂,所以他教人要吃苦修行。儒墨最大區(qū)別,孔子所說是一種理想的目的,墨子所要的是一個“所以為之若之何”的進行方法。孔子說的是一個“什么”,墨子說的是“怎樣”和“為什么”,這是一個大分別。墨子以為無論何種事物、制度、學說、觀念,都有一個為什么。換言之,事事物物都有一個用處、知道那事物的用處,方才可以知道他的是非善惡。以下是墨子的一些主要觀點:一,應用主義(實利主義):“利”字并不是“財利”的利,這“用”也不是“財用”的用。墨子的“用”和“利”都只指人生行為而言。無論什么理論,什么學說,須要能改良人的行為,始可推尚。若不能增進人生的行為,便不值得推尚了。這就是墨子哲學的根本方法。墨子的是非的準則不是心內(nèi)的良知,乃是心外的實用。二,墨子的論證法——三表法。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愿察百姓耳目之實。第三表: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之利。三:墨子的宗教:墨子是一個創(chuàng)教的教主。墨教的信條陳說如下:①天志,這是墨子宗教的根本②兼愛③非攻④明鬼⑤非命⑥節(jié)葬短喪⑦非樂⑧尚賢⑨尚同

  第七篇 楊朱 楊朱的思想觀點如下:一,無名主義。這是他哲學的根本方法。他說:實無名,名無實。名者,偽而已矣。楊朱只承認個體的事物(實),不認全稱的名。二,極

  端的“為我主義”。楊朱的為我主義,并不是損人利己。他一面貴“存我”,一面又賤“侵物”。他只要“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边@是楊朱的根本學說。三,悲觀。楊朱主張為我。凡是極端為我的人,沒有一個不抱悲觀的。厭世的悲觀都是時勢的反動。痛苦地時勢,生命財產(chǎn)朝不保夕,自然會生出兩種反動:一是極端苦心孤行的救世家,像墨汁耶穌。一種是極端悲觀的厭世家。四,養(yǎng)生。楊朱論養(yǎng)生,不要太貧,也不要太富。太貧了“損生”,太富了“累身”。楊朱所主張的只是“樂生”、“逸身”兩件。他并不求長壽,也不求不死。

  第八篇 別墨 墨學的派別分為“宗教的墨學”和“科學的墨學”(別墨)。后者討論“堅白之辯”、“同異之辯”和“觭偶不忤之辯”。別墨的主要觀點有:一,論“知”。分三層,即“知,材也”、“知,接也”、“知,明也”。二,人生哲學,雖主張“知行合一”,卻有兩層特別見解。他們知道人生的行為,不是完全受知識的節(jié)制的。知識之外還有欲望。三,新樂禮主義。直接利害的來源,在于人情的喜惡。四,辯,是分別是非真?zhèn)蔚姆椒?。辯的目的:明是非、審治亂、明同異、察名實、處利害、決嫌疑。五,法即是模范,即是法象。

  第九篇 莊子 莊子的主要觀點有:一,出世主義。他雖與世獨處,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二,生物進化論:自化。他說萬物本來同是一類,后來才漸漸的變成各種“不同形”的物類。萬物進化,都是自生自化,并無主宰。三,不譴是非。天下的是非,本來不是永遠不變的,世上無不變之事物,也無不變之是非。但他不譴是非的達觀主義是極其守舊的。四,達觀主義。這是莊子的人生哲學。第一,他對是非達觀。第二,對人生一切壽夭、生死、禍福,也一概達觀,一概歸到命定。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這一篇重點其實是講孟子。孟子的觀點有:一,性善論。第一,人的本質(zhì)同是善的。人同具官能、善端、良知良能。第二,人的不善都由于“不能盡其才”。原因可能是由于外力的影響、自暴自棄、以小害大以賤害貴。二,平等主義。孟子主張的平等主義只是說人格平等,并不是說人的才智德行都平等。三,教育哲學。自動的、養(yǎng)性的、標準的。四,政治主張,尊重民權有樂利主義的意味。

  第十一篇 荀子 荀子的主要觀點有:一,荀子的“天論”,不但要人與天爭職,不但要人能與天地參,還要人征服天行以為人用。二,論物類變化:荀認為只要裁判已成己物,以為人用,卻不耐煩作科學家“思物而物之”的功夫。三,論性。荀論性也極力壓倒天性,注重人為。他認為性本惡。四,教育學說趨向“積善”方面。五,禮樂。荀子認為人性惡,故要用禮樂來涵養(yǎng)節(jié)制人的情欲。六,名學。荀子講名只是要把社會上已通過的名,用國家法令制定,制定之后,不得更改。七,荀子不贊成“辯”。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學的終局 這一篇內(nèi)容較繁雜,介紹了大量西歷前三世紀的思潮。只有簡述之。慎到、彭蒙、田駢——齊萬物以為首。宋钘、尹文——接萬物以別宥為始。許行、陳相、陳仲——無政府主義。法家無為主義、正名主義、平等主義、客觀主義、責效主義。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子。他的政治哲學可概括為“論世之事因為之備”,他非常注重實驗,因此韓非是功用主義。這一篇的第二個內(nèi)容是講古代哲學中絕的原因。一,焚書坑儒。二,狹義的功利主義。三,專制的一尊主義。四,方士派迷信盛行。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條理清晰,讀了使我對古代哲學史有了一部分了解。

  《中國哲學史大綱》 讀書筆記篇二

  1917年,從美國歸來不久年的胡適在北大講授中國哲學史,次年在講義的基礎上寫成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出版。胡適說:“中國哲學史,我是開山的人”。胡適此言不虛,此書確實開啟了“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大門,堪稱典范之作。胡適1910年進入美康奈爾大學農(nóng)學院,不久轉(zhuǎn)入文學院修哲學,191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杜威攻讀哲學博士學位。留美期間,胡適掌握了西方近現(xiàn)代學理論和方法并加以運用。如,用進化觀點和歷史演進的眼光審查史料,用批判態(tài)度、考證方法和用嚴密的邏輯系統(tǒng)地研究和構建體系化的現(xiàn)代著述形式等。

  胡適生于皖南績溪縣,他的家鄉(xiāng)產(chǎn)生過乾嘉時代皖派學者“三胡”(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祖孫三人)。他于青少年時期深受先賢影響,熟悉乾嘉考證方法?!吨袊軐W史大綱》熟練的運用了西方哲學史的研究方法,把經(jīng)史研究貫通成有組織的系統(tǒng),超越了乾嘉各家成就。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說,《大綱》成為中國哲學史“開山之作”,盡管在《大綱》之前已有謝無量《中國哲學史》出版。蔡元培在《中國哲學史大綱》序中指出:“我們要編成系統(tǒng),古人的著作沒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學史。所以非研究過西洋哲學史的人不能構成適當?shù)男问??!?蔡元培《中國哲學史大綱·序》,北京,商務印書館,1919年,第1頁)

  中國古代至近代,只有經(jīng)學、子學、道學、小學等,并無“哲學”一詞,也沒有與西方所謂哲學完全對應的學科,“哲學史”這一學科也是中國所沒有的。“哲學”概念及其學科源自西方,經(jīng)日本翻譯進入中國后,中國學者借助西方哲學中的概念、范疇、思路及敘述框架來研究中國哲學史,胡適對于中國哲學史學科創(chuàng)造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和學科發(fā)展的規(guī)律。我們今天研究中國哲學史,也不應只局限于中國哲學范疇,而應該同時學習和借鑒西方哲學及西方哲學史的研究,吸收西方思想的精華,使之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協(xié)調(diào),以此為基礎建立和發(fā)展中國的哲學史科學。胡適同樣具有深厚的國學的功底,在新文化運動中他第一個提出了“整理國故”的任務,主張將西方近代學者審查史料的方法與眼光與中國乾嘉學派嚴禁考證的治學方法結合起來。

  《中國哲學史大綱》指出史料的重要性:“哲學史最重學說的真相,先后的次序和沿革的線索。若把那些不可靠的材料信為真書,必致(一)失了各家學說的真相;(二)亂了學說先后的次序;(三)亂了學派相承的系統(tǒng)?!蔽覀冄芯恐袊軐W史必須充分占有和把握豐富的史料,包括傳世文獻及出土文獻、文物等,一切從史料出發(fā),所有觀點都必須在史料中找到根據(jù)。用胡適的話說就是“用正確的手段、科學的方法、精密的心思,從所有的史料里面求出各位哲學家的一生行事、思想淵源沿革和學說的真面目”,這是研究中國哲學史的根本工夫。

  《中國哲學史大綱》充分體現(xiàn)了胡適的治學和研究方法,也即他的哲學方式,這就是一切從實證出發(fā),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按竽懙募僭O,小心的求證”雖然是胡適在五四時期提出的口號,但是在《大綱》中已有體現(xiàn)?!按竽懙募僭O”是要人們打破舊有觀念的束縛,掙脫舊有思想的牢籠,大膽創(chuàng)新,對未解決的問題提出新的假設或解決的可能;“小心的求證”即是要求人們不能停留在假設或可能的路上,而要進行細心地證明。小心求證是一種嚴謹務實的態(tài)度,即在證明過程中不能捏造事實,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改變事實,更不能用道聽途說的東西去充當事實,而是要尊重事實、尊重證據(jù),不能有半點馬虎,千萬要“小心”。因此“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體現(xiàn)出了疑古的態(tài)度和實證的精神,即不輕信古人,不輕信權威,一切以證據(jù)說話。

  在胡適之前講授《中國哲學史》的陳漢章雖然熟悉各種古代典籍,無法成為治中國哲學史的開山之人,因為他迷信前人的觀點。陳漢章講哲學史先從上古伏羲講起,講了一年才講到商朝的《洪范》,其實大半只是傳說和后人的編造而已。而胡適走上講壇之后則重編講義,開頭便是“中國哲學結胎時代”一章,以詩經(jīng)作為時代的說明,拋開三皇五帝以至夏商,徑直從周宣王以后開始講,以老子、孔子為中國哲學的開端。胡適認為:“唐虞夏商的事實,今所根據(jù),止有一部《尚書》。但《尚書》是否可做史料,正難決定。梅賾偽古文,固不用說。即二十八篇之‘真古文’,依我看來,也沒有信史的價值。如《皋陶謨》的‘鳳皇來儀’、‘百獸率舞’,如《金滕》的‘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王乃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筑之,歲則大孰。’這豈可用作史料?”(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19年,第23-24頁)

  事實上,老子、孔子之前雖有哲學思想但無系統(tǒng)的哲學,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說:“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遠在老子、孔子之前,是無可疑的。胡適在崇古思潮盛行的中國截斷眾流,以“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方法將老子和孔子作為中國哲學史的源頭,博得蔡元培先生由衷贊嘆:“這是何等的手段!”

  《中國哲學史大綱》提出了哲學史研究有三個目的,即明變、求因和評判,體現(xiàn)了胡適中國哲學史中研究的具體方法。明變是指研究古今思想嚴格變遷的線索,求因則是進一步尋找嚴格變遷的原因,評判是指研究者還須知道各家學說的價值所在。胡適認為,學說的價值大致可分為三種:學說在當時和后來的思想上發(fā)生何種影響,在風俗政治上發(fā)生何種影響,以及學說的結果可以造出什么樣的人格。胡適“三目的說”,表現(xiàn)出了高明的歷史眼光和科學的精神,足以為后人師法。

  胡適認為,任何一種學說都不是憑空出現(xiàn),而是有很多前因后果的,一種學說只是其中的“一段”,起著承,如果不研究其后果便不能了解其在歷史上的位置。學術思想的前因包括那一時代政治社會的狀態(tài),以及當時思想潮流?!白畛醯恼軐W思想,全是當時社會政治的現(xiàn)狀所喚起的”。

  《中國哲學史大綱》 讀書筆記篇三

  我手頭有兩本書,一本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一本是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不過我喜歡胡適那本,因為我是有商業(yè)目的的,是為了從中思考企業(yè)管理理念\超大企業(yè)或無邊界企業(yè)的管理理念。我認為中國哲學(老子說孔子說荀子說等)都是理念,有人神神叨叨目的不純的把這些學說稱為國學。我不修心養(yǎng)性,我只研究這些“子曰”對各種事物的看法觀點本質(zhì)。馮友蘭是教授教書太學術化,他的大磚頭《中國哲學史》非我的目標,而胡適其實不太教授化,從他當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核心人、當北長就可見一斑,他其實帶有自己的社會治理觀點理念。這就是我喜歡胡適那本書的原因。

  尤其胡適有漢學的扎實基礎,又獲得了西方的研究方法論,他的史料收集、辨?zhèn)?、??薄⒂栐b、明變(找演進脈絡和關系)、求因(從歷史社會背景\思潮背景\作者出身經(jīng)歷背景)、評判(對同代或后代學說影響\對社會政治影響\對社會人影響),這套方法論很實用且嚴謹,值得一看(千萬別看那些神叨國學)。而且胡適截斷到春秋戰(zhàn)國就結束了,這和我的觀點一致,我也認同后來漢唐宋明清所謂的思想家哲學家都是對這些哲學的整理和細化(等會我會講到很多人崇拜的王陽明和這些遠古哲學的關系)。胡適也沒有像馮友蘭講佛學對中國哲學的影響,因為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佛學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翻譯\漢族化的了,很印度佛學已經(jīng)有很大不同,現(xiàn)在的中國佛學已經(jīng)融入了儒、道、法很多思想。就如同____遍及歐洲也是融入了天主教、伊斯蘭教很多學說思想。

  我們不談宗教不談鬼神,就談他們宣導的學說思想。胡適也認為全球一體化,人們在哲學思想方面也會產(chǎn)生統(tǒng)一的歸一的哲學學說思想。西方,希臘的天主思想、中東猶太的基督思想,逐步在羅馬帝國融會發(fā)展,再經(jīng)歷文藝復興、英法德,直到現(xiàn)在的美國清教徒。東方,東南亞佛學思想和中日韓儒學思想融會發(fā)展。目前走到21世紀,東西方兩大脈絡,在全球交通\貿(mào)易\金融\政治\信息互聯(lián)網(wǎng)化的今天,也該有全球化的哲學思想??磥砣藗冃枰煤冒熏F(xiàn)在所謂的普世價值整理出來,從普世價值理念衍生出映射出機制、制度。這就把哲學和社會、政治、企業(yè)關聯(lián)在了一起,能夠從虛到實轉(zhuǎn)換成價值。

  以下是我對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的讀書筆記,這是東方哲學的一個框架要點。

  在總結之前,胡適先把這些思想流派分了一個類:

  憂時派(只是嘆息現(xiàn)在的種種問題就沒有下文了)

  憤世派(只抨擊不對而提不出建議主張)

  厭世派(反正也看不透理不清現(xiàn)在也解決不了不如跳出這些煩惱自己精神世界一統(tǒng)逍遙自己)、

  安世派(反正也看不透理不清現(xiàn)在也解決不了,但相信時間會改變一切、人各有命、做好自己小日子、安分守己)

  縱世派(反正也看不透理不清現(xiàn)在也解決不了,不如順應時代識時務者為俊杰也貪圖點富貴活的滋潤,何必整天愁心)

  現(xiàn)實派(有主張,要解決問題,要徹底解決問題,要奔走去影響統(tǒng)治者讓他接受自己的主張來解決現(xiàn)實問題)

  一、老子

  老子比孔子還大20多歲。老子認為現(xiàn)在社會這么亂就是統(tǒng)治者沒能力統(tǒng)治卻還非瞎統(tǒng)治,而且老子認為天地萬物包括人都有自己的原始本性,不需要你多指揮多管,整個社會、人與人、事與事都會互相影響,都會按照它的規(guī)律去走的(這就是冥冥之中的道),就如同東西貴了自然就沒有人買了,你瞎控制物價反而更擾亂萬物的因果關聯(lián)影響。

  所以老子宣導無為而治,統(tǒng)治者治大國如烹小鮮(做鮮小魚不能老翻,要小心翼翼得照看)。當然老子宣導的讓社會、人們回歸到原始社會,人人苦修節(jié)欲、只保證基本衣食住行、也不用知道太多這不對,不過他是想解決整個社會都無為而治,所以對統(tǒng)治者提出要求,也對被統(tǒng)治者提出要求。不過老子宣導的讓人們靠自己的本心做事理解事這是好的。

  老子有《道德經(jīng)》,分為道、德兩部分。老子在道部宣導了自己認為天地社會間有自己的關聯(lián)和規(guī)律,在德部宣導了最關鍵的道是德這條道。德部花了大量文字來描述什么才是德,這和孔子《論語》大量子曰對話講述“仁”是一樣的。

  二、孔子

  孔子出身于史官和法官家族,所以孔子認為現(xiàn)在社會糟是人們把老祖宗本來好的東西都忘記了或扭曲認識了,本來老祖宗那些東西就能解決問題,如果大家都遵守那些規(guī)章制度,整個社會就天下太平了。

  所以孔子根據(jù)現(xiàn)實社會需要,重新修編了《尚書》《春秋》《詩》《禮》《樂》以及還有后來集結的《論語》?!渡袝泛汀洞呵铩范际羌俳铓v史來說明孔子要宣揚的規(guī)矩(過去人光看干枯理論還不好理解,所以都是拿事說理,甚至莊子拿比喻故事說理)。該怎么說話、該怎么做事、該怎么待人接物,該怎么奏樂,全都有規(guī)矩,每個階層的人(王侯\貴族、士\大夫、庶人)都有各自對應的規(guī)矩。

  孔子編寫了標準教材,開私塾講課,并且周游列國希望國君支持他的想法讓他大辦私塾大力招生來普及教化眾生??鬃酉嘈湃耸呛玫模梢越逃谢?,但必須告訴他正確的規(guī)矩,指導他按規(guī)矩辦事做人。所以孔子開創(chuàng)了教育這個行業(yè),并且把教育動作落到了現(xiàn)實,其他人還停留在學說層面。

  孔子想做類似德魯克之于管理學的集大成者,希望建立一個統(tǒng)一框架來指導未來,而不拘謹于自己建立的那點標準。所以孔子也修編了《易經(jīng)》?!兑捉?jīng)》的核心是:易、象、辭。易是由簡到繁的種種變化、象(同相)指的是基本的64個原型(類似于原子模式),辭是對于種種變化的推導解說。大一統(tǒng)的思想學說往往都是比較虛的需要意會的,這和《道德經(jīng)》的道是歸一的。

  至于后來的朱熹,更把規(guī)矩發(fā)揚光大。但朱熹融入了老子的規(guī)律本性一說,認為萬物都有其本質(zhì),你要觀察分析思考透每件事物(這叫格物)的本質(zhì)規(guī)律你就悟透了(也有點佛學的開悟涅槃意味),朱熹也融入了孟子的思想,認為只有認清了萬物的本質(zhì)規(guī)律才能靈活應用而不要一個規(guī)矩死板傳代沿用(孟子也不贊同死板規(guī)矩而希望靈活應用,只要能守住百姓大義,統(tǒng)治者有點其他毛病還是可以容忍的,無須統(tǒng)治者成為圣人般道德要求)。所以朱熹修編《大學》“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你再看,朱熹很講究規(guī)矩、德。所以他是孔子和老子的融合,他也講究本質(zhì)、規(guī)則、推理論證、應用,所以他也是孔子和孟子的融合。所以元明清以朱熹的修編四書五經(jīng)作為標準課本和科舉考試也是有原因的。

  三、墨子

  墨子出生于士階層(功勛戰(zhàn)士),但墨子卻討厭戰(zhàn)爭。戰(zhàn)爭是實戰(zhàn)的,所以墨子的導向也是實戰(zhàn)的、靈活的,要有原則和模式,但需要根據(jù)當時當事來靈活應用。墨子出生時孔子已經(jīng)五十多歲了,墨子和孔子都是魯國人,所以墨子有自己學說思想時正值孔子學說在魯國大流行,而孔子宣揚的要教育人心、要標準規(guī)則很厭惡。他認為面對混亂和戰(zhàn)爭已經(jīng)不能對狼教育了,只能抗爭(不是戰(zhàn)爭),而且不能刻板規(guī)則,必須靈活。

  墨家信仰“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所以你看墨子信徒們都是結成一派,這個派有嚴格的崗位角色和分工。這有利于組織抗爭。墨子信冥冥之中總有公正的天(老子思路),墨子信徒們是替天行道,他們到各國救世解放眾人。墨者需要苦修自己,就如士兵一樣,他們討厭儒學繁雜不實用的禮儀、奏樂、墓葬,因為他們是戰(zhàn)士。所以他們要互助(兼愛)、非攻(防守\紙上談兵)。

  墨家講究去做、靈活應用(知道為什么這樣做然后應該怎么變形應用,不像儒家要這樣做那樣做才叫標準仁才叫標準德)、在實戰(zhàn)中成長(而非讀書成長)??鬃邮侵\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努力做,墨家卻非要求證一個結果。

  墨家討厭禮儀、奏樂、墓葬、苦修經(jīng)歷、敬畏公正的天、追求大小強弱都平等,和佛學的小乘佛法思想很類似。

  四、莊子

  莊子出生的更晚一些,他已經(jīng)到戰(zhàn)國時期中期。春秋時期五霸還把周天子假奉、還在平衡諸侯,而戰(zhàn)國時期就完全把周天子扔一邊相互打仗侵略,只為資源沒有正義正名,拳頭說話。

  到這個地步,莊子認為無能為力了,老子還想讓國君明德、無為而治、讓人民恢復最簡樸生活,莊子也不同意墨家的紙上談兵說服論證的思路,莊子認為秀才遇見兵根本沒法說理了。憂時又有什么用呢,還不如自己內(nèi)心逍遙,所以莊子屬于厭世派(其他還有憂時派、憤世派、安世派、縱世派、現(xiàn)世派)。

  莊子認為就讓時間和冥冥中的自然規(guī)律來改變一切吧,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五、荀子

  荀子不同意莊子的逃離,他相信人一定能改變天以為人用。荀子承認人心本性(要隨本性來導來利用,而不是像佛家老子墨家禁欲望)。但荀子認為人心天性是壞的,所以要引導要有節(jié)制甚至要限制要法度。因而荀子的學生如李斯、韓非更是把法典推向高潮。

  荀子要規(guī)則(儒學),又要靈活(墨家),又要法度(墨家\法家),又承認人本性(老子),但又承認人本性惡(相對儒學孟子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是思想集大成者。出世與入世、現(xiàn)實與浪漫,各派別已經(jīng)都百花齊放了,所以荀子生得逢時。并不是秦統(tǒng)一六國才滅的百花齊放(焚書坑儒主要是焚燒陰陽方術和罵秦國的書)。

  荀子是儒學發(fā)展的最高級別,儒學是東方哲學思想的代表,經(jīng)宋元明清整理細化,就成了我們現(xiàn)在的樣子。當然近現(xiàn)代的焚書坑儒把我們的這些本來面目又扭曲改寫了,所以我們需要讀讀上一代思潮留下的產(chǎn)物。

  六、總結

  看完《中國哲學史大綱》,知道了每一家學說的核心導向思想和產(chǎn)生背景以及給社會給人留下的影響價值。但中國哲學仍然缺乏清晰的映射到機制再細化到制度流程,這是看不到的。雖也看過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但制度和哲學思想的對應關系還是沒有找到。我們的哲學思想書籍變成了科舉工具,成為精英進入政治體系的敲門磚,但敲完就和政治制度建設無關了。也看過吳曉波寫的《中國歷代經(jīng)濟改革得失》,里面各位政治家進行經(jīng)濟治國和政治制度改革,號稱法家,但和咱們的哲學思想也沒有關聯(lián)。

  還得返回來再看我過去寫的那篇《基督宗教\清教徒、英國制度\美國制度》。那是有層層映射落地的。

328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