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觀后感匯集 百家講壇觀后感集錦
《百家講壇》已經(jīng)成為央視科教頻道(CCTV-10)的品牌欄目。其演播風格與學術(shù)性的理論研究相比較為平易,同時亦追求內(nèi)容的學理性與權(quán)威性,力求雅俗共賞。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百家講壇觀后感匯集,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百家講壇觀后感匯集篇1
利用這個假期,我觀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講壇》欄目。而這次的《百家講壇》是講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11歲封為燕王,封地在北平,21歲就藩北平,40歲發(fā)動“靖難之役”,43歲登上皇位。這樣的成就看起來是很偉大的,但萬萬沒想到他的皇位得來是經(jīng)過了千難萬險。
朱棣原本可以快樂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稱霸天下。而朱棣稱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奪當時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勢單力薄的力量,怎能對付南京朝廷數(shù)以百萬計的圍剿軍隊呢?再加上篡奪皇位本來就是大逆不道,但為了稱霸,朱棣不得不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難,要去解救皇帝”為由,發(fā)生了“靖難之役”。經(jīng)過三年的奮戰(zhàn),終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稱王。
是朱棣創(chuàng)造了永樂盛世;是朱棣派鄭和完成了史無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謀士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而這豐功偉業(yè)背后蘊含著許多故事,也顯示出朱棣的性格。在發(fā)動“靖難之役”時,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訓》來證明自己的合理。不過他很聰明,把其中的一句話“訓兵待命”給去掉了。從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謀。《永樂大典》的撰寫也說明了朱棣選用人才的獨特之處,一些沒有通過科舉考試的人,甚至來科舉考試也沒參加的人最終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為謀士。當然,朱棣也有殘忍的一面。他在請方孝孺寫詔書時,方孝孺拒不肯寫,朱棣被逼得是無可奈何,最終方孝孺被朱棣處以“誅滅十族”的懲罰。而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據(jù)記載這次是大屠殺殺了873人之多,悲慘的場面可想而知。
歷史是一面鏡子,不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讓現(xiàn)代人了解自己。其實,人是雙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壞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去對待人。
百家講壇觀后感匯集篇2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的解讀《三字經(jīng)》,里面的內(nèi)容令我記憶深刻。錢文忠教授講了人之初性的善惡,他講了曹操的四個兒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沖同樣是曹操的兒子,但由于成長經(jīng)歷不同,相距很大,看起來他們根本不像兄弟。還講了周處,本性不壞,但由于他父母雙亡,沒有良好的后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后,誠心改過,為人們做了許多好事?!度纸?jīng)》認為,對于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后天環(huán)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歷史上的唐伯虎,從小繪畫就很有天賦,他的母親送她去沈周那兒學繪畫,學了一兩年,他想:哎!師傅繪畫也不怎么樣,說不定我比他還好呢!然后,他向師傅提出結(jié)束學業(yè),他的師傅知道后也同意他滿師了。
唐伯虎離開之前,師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個唐伯虎沒有去過的房子里,唐伯虎走進房子,看見里面居然有四扇門,每一扇門外都有不一樣的景色,他先不吃飯,看看門外的風景。“咚咚咚”他的頭上撞了三個包,終于他知道那些風景是師傅畫出來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驕傲了,后來他專心致志地學習。
這告訴我們: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經(jīng)歷,才會有所成?!度纸?jīng)》告訴我們:人的本性很善良,并不壞,主要是后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確的引導(dǎo),才能成為人才。
百家講壇觀后感匯集篇3
自我看百家講壇,10集的蘇軾是最喜歡的,每每重新觀之,不覺厭煩,喜愛猶深。
喜歡蘇軾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講解。北師大的教授個個另人敬佩,現(xiàn)在正在播出的《論語》就是北師大的教授于丹。以前只知道他的幾首詞和蘇東坡這個名字。在看完節(jié)目后,在我的腦海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個生動的蘇軾:豪邁,開朗風趣,愛憎分明,愛國為民,做人達觀不拘小節(jié),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蘇東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進之人生,又是終生追求隱逸之人生。這些正是東坡人格魅力之所在。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面對如此偉大的人物,我所能理解的實在有限,寫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但求大家看后能對蘇軾有進一步的了解,也喜歡上這位千古難得的奇才。
先說蘇軾的父母,蘇軾的母親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見解的婦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養(yǎng)和學識。有一次她給蘇軾講《后漢書 范滂傳》。東漢名士范滂反對宦官專權(quán)誤國,漢靈帝大逮黨人,范滂鎮(zhèn) 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訣別說:“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復(fù)求壽考,可兼得乎?”程母講到這里,激動不已。蘇軾問:“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程氏堅定的說:“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蘇軾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為楷模,為官后清正廉潔,奉公愛民。他在任開封府推官期間,秉公執(zhí)法,斷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時,洪水將淹城,他“誓與城共存亡”,發(fā)動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災(zāi)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時,他關(guān)心民瘼,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掛其畫像,飲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紀念。由此可見,母親的早期教育,對蘇軾后來的道德節(jié)操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覺得很感動,有這樣的母親,才有了這樣的蘇軾! 父親蘇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對自己的兩個兒子要求很嚴格,他一生沒做什么大官,但卻培養(yǎng)了北宋文學的兩個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這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
蘇軾少年成名,22歲考了相當于現(xiàn)在全國高考的第二名,實際是第一名,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以為是自己學生曾鞏的考卷,寫的太好了,但怕人說他徇私舞弊,把這份考卷點了第二名,實際考卷是蘇軾的。后來歐陽修對老友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yīng)當回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后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quán)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里來的。蘇軾25歲時在制科考試中被皇帝點為第一名。制科考試在宋朝只舉行過22次而且不定期,錄取的人員只有41人,蘇軾是所有人中成績最好的,百年第一。
下一頁更多相關(guān)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