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后感5篇(2)
《阿Q正傳》讀后感篇4:
讀完《阿Q正傳》,腦海里“巧滑、自欺欺人、愚昧無知、怯懦自卑,但又自尊與好面子,麻木健忘”的阿Q形象揮之不去。還有他那“自輕自賤、自慰自欺和怕強凌弱”的弱勢生存策略,即精神勝利法,讓人覺得可笑又可悲。
阿Q的死是一悲劇,但他活著也是一個悲劇。它以一種自我的精神勝利法即奴隸性,一種“茍活”狀態(tài)生活在那種時代,本身就是一種悲劇。
他以打短工為生,生活在紹興城夕未莊,而未莊人經(jīng)常拿他開玩笑。他向自己一向看不起的王胡挑戰(zhàn),不料被打,這是他生平第一個恥辱。他罵剛從東洋留學(xué)回來剪了辮子的錢大少爺是假鬼子,結(jié)果頭上挨了幾拐棍,這是他生平第二次恥辱。他看上了趙府傭人吳媽,本想用押寶贏來的錢娶她,可是錢被搶,在挨了一頓打后被趕出趙府。待他到城里去時正趕上革命,他練了一些人家不要的東西回到未莊,開始人家都懷疑是他偷來的,后來又以為他參加了革命黨,從趙太爺開始,大家都對他刮目相看。但是,革命失敗了,啊Q被趙太爺指控為革命黨,他高喊著“20年后又一條好漢”被殺。阿Q至死也不明白為何死,為何被處死,死到臨頭還認(rèn)真畫押,可見他的愚昧性,可見國民的愚昧性。
魯迅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目的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注意。”他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自述:“說到‘為什么’寫小說吧,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不幸的人們主要是指貧苦農(nóng)民、下層知識分子、勞動婦女等。“病苦”則指精神缺陷,如國民性、封建思想等?!栋正傳》通過落后農(nóng)民阿Q的悲劇形象塑造,批判了愚弱的國民性,揭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
正如魯迅所說,“悲劇是把美好的事物粉碎給人看。”阿Q是一個悲劇人物,它的可悲性格,是精神勝利法的局限。他是魯迅心中,無數(shù)麻木愚昧的中國人的代理,阿Q的可悲是舊時封建麻木中國人的可悲,國民劣根性的可悲。總之,阿Q典型,不是對國民劣根性的一般變現(xiàn),而是整體表現(xiàn)。
《阿Q正傳》讀后感篇5: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jīng)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dāng)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后的雇農(nóng).作為一個落后的流浪的雇農(nóng).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nóng)民式的質(zhì)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雇農(nóng)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阿Q從本質(zhì)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nóng)民性格。當(dāng)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yīng)該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jié)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rèn)的。一個難于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nóng)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xiàn)象,應(yīng)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rèn)為要從當(dāng)時的現(xiàn)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盡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于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茍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卿涀魑木W(wǎng),你也可投稿。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卿涀魑木W(wǎng),你也可投稿。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看過"阿q正傳讀后感"的人還關(guān)注了:
1.讀后感作文600字
2.吶喊讀書隨筆
3.阿房宮賦讀書筆記
4.讀后感應(yīng)該如何寫
5.讀書心得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