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讀后感5篇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tǒng)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丑惡現(xiàn)象。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于《悲慘世界》讀后感,給大家作為參考,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
《悲慘世界》讀后感篇1:
《悲慘世界》是一本偉大的書籍,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把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
我相信人性是可以改變的,但是當我剛接觸這本著作是我對主角冉阿讓我首先是對他同情。為了因受饑餓而哭泣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去偷了一片面包,而被判徒刑的冉阿讓,被關了十九年,到四十六歲才被釋放出來,這不僅讓我的心情沉了下去,似乎不可能在浮出水面。“笑容猶如陽光,能消除人臉上的冬色”。冉阿讓歷經(jīng)19年的牢獄生活,到成為,再到孤獨終老,笑容在他這個被壓迫,被侮辱,被損害的人的臉上表達,只是一個孩子的歡聲。他和芳汀所受的苦難,化成了柯賽特的全部幸福,最后的黑暗,崇高的黎明,仇恨的鏈鎖最終被切斷,愛終究詮釋了幸福的明天!當他被釋放出來時接受的卻是人們對他的歧視。最后只有仁慈的主教米里哀,把他當人招待。環(huán)境改變人的本質。在服刑期間他早就養(yǎng)成了那種惡習。一開始他并沒有被主教的那種仁慈所改變,并且他偷了主教德銀器。令人震撼的是主教他原諒了冉阿讓,并且把他偷得銀器作為禮物送給了冉阿讓。終于冉阿讓醒悟過來了,他帶著主教給他的一點點溫暖和光明改了名,定居在法國的北部。他對于自己居住的城市盡心盡力,人們都被他感動了,他做了這個城市的。
面對著窮困潦倒,世態(tài)炎涼,將會產(chǎn)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丑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掩蓋不住他丑陋的本性。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借職權貪污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者……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不可能永久。另一種則無論什么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執(zhí),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雖然說我們無法與冉阿讓這個高尚的靈魂對比,不過,我們何嘗不可以以他為榜樣呢?雖然在和平年代里我們還是不太可能做出那么轟轟烈烈的大事,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來學習冉阿讓這種無私奉獻、回報社會并默默分擔他人憂傷的精神,那也一定會成為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
《悲慘世界》讀后感篇2:
花了一個多月,終于讀完了雨果的長篇小說,被稱為人類苦難百科全書,人性向善的精神史詩的鴻篇巨著《悲慘世界》,也是第一次邊看邊寫讀后感的小說。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與高尚總是要通過對比才能感受兩者強烈的差異,冉阿讓與德納第兩個人的形象,一善一惡,一個高尚一個卑鄙,正是通過對珂賽特態(tài)度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德納第,一個從死人身上去搜刮財務,一個只會敲詐與勒索的商人,一個將人性的卑鄙猥瑣奸詐表現(xiàn)到極致的人物。珂賽特是可憐的,因為遇上了德納第。生命其實就是那么機緣巧合,總會在大悲之后給予你大喜,給予你幸運。珂賽特也是幸運的,因為遇上了冉阿讓。德納第只是一個伏筆,一個悲慘世界的縮影,也是我們大眾生活中一部分人的縮影,有冉阿讓式的善,也有德納第夫婦式的惡。我們相信人性善,也要相信人性惡,就是多彩的人生,盡管我們的世界已經(jīng)遠離了曾經(jīng)的那個悲慘世界。
沙威是個好警察但不是一個有情感的人,他是一個為自己本職工作奉獻生命的典型。他判斷善惡的標準并不是一個人的行為,而是他的歷史。他一直追捕冉阿讓,從來不管他有過多少善,而是因為曾經(jīng)有過的惡。也正是沙威的極端才能在后文中體現(xiàn)沙威內心的極端想法的變化,而將故事推向高潮。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因為冉阿讓曾經(jīng)救過的割風老頭的偶遇,又讓他在沙威的追捕中給了珂賽特一個棲身之地。結尾,摘錄書中的一句話:善的思想和惡的思想一樣,都是深不可測。
監(jiān)獄對囚犯而言,是囚犯自身對自己的救贖,是自己對自己曾今犯下的罪孽的救贖。而修道院的修女們卻是對人類苦難的救贖,這種救贖在某種意義上講,應該是一個群體中某類人為其他人劃下的"監(jiān)獄",救贖的是一個看不到的虛幻,一個內心的自我安慰,美其名曰"信仰",在這個信仰下多少人為之付出了一生。沒有青春,沒有思想,沒有愛,只有信仰,只有天主。這或許只是對宗教教義的誤解。真正的救贖是對人內心的善的發(fā)揚,而不是固守教條的畫地為牢。——偏激信仰的導向不是天堂,而是魔鬼。
小伽弗洛什,盡管他是德納第的兒子,但是和他的父親卻是完全相反的形象。他是一個苦難中成長起來的善良而富有正義感的孩子,自己在苦難中不忘給其他苦難的人給予幫助!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善良!對于伽弗洛什,這是一個十分討人喜歡的角色。一個可愛的精靈,他有著小孩子的調皮,對這個不公平的世界的憤恨。他的善良與美德,他的可愛與英勇讓人覺得這個人更加的可愛真實。當然他也為自己的英勇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天使與魔鬼不過一線之間,善良與邪惡不過一念之間,天堂與地獄不過一步之遙。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總是無數(shù)次面臨過這樣的抉擇與思考,跨過去就是天堂,跨不過去,留在地獄。我們不去拷問人性,因為這是人之常情,因為是人性,所有就有不同的行為表現(xiàn),于是就造成了不同的悲歡人生。
在苦難的世界,面臨饑餓,面臨生存,每個人做怎樣的事情都沒有錯,只是在苦難社會的價值取向如何去保護不同階級的利益。錯,不是在苦難世界的人,在于那個世界,在于創(chuàng)造那個世界雛形的開創(chuàng)者。
從整個故事來說,描寫了一個悲慘的世界,不論是芳汀,冉阿讓本身,沙威,ABC朋友會、伽弗洛什、德納第,還是身邊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總是充滿了悲劇,但是在小說的結尾至少還是一個比較圓滿的結尾,至少珂賽特和馬呂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悲慘世界》讀后感篇3:
經(jīng)典永遠不朽。在初秋的陽光里我又一次翻閱了《悲慘世界》。當時統(tǒng)治的社會,是多么的慘不忍睹,冉阿讓被迫無奈地在面包鋪里偷了一塊面包,卻被判了五年苦役,四次越獄都得不到自由,而是十九年的苦役。冉阿讓進去的時候,青春年少,出來的時候,老氣橫秋。這是怎樣的一種社會,他是如何挨過了這么多年的折磨??嘁凵钍顾`魂上升,也使他墮落。也許,改變他的正是那個主教,他偷了主教的東西,主教卻沒有責備他還送了他東西。主教說,他救贖的是冉阿讓的靈魂。
正是這樣,那個囚犯冉阿讓消失了,樂善好施的馬德蘭出現(xiàn)了。經(jīng)市民推選,他成了他的改變它的堅持就是那位主角非凡的寬厚驚人的慈愛讓他受到了極大的震動。他的形象在這一刻成為了書中最光輝的量的亮點。
冉阿讓不斷地幫助一個又一個人。可,在他遭遇劫難時真正關心他人的卻寥寥無幾。泰戈爾說:“我想我將為你憂傷,還將用金色的詩歌鑄成你孤寂的形象,供養(yǎng)在我心里。
故事里,我看到了寂寞無處不在,它不論何時都夾雜在里,那種壓抑的感覺讓我心口窒息。不是我覺得冉阿讓在那種美好歡樂的氣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結局,而是覺得正是這樣的環(huán)境才讓人更加沉湎于悲痛之中。
《悲慘世界》中沒有提到一個“悲”字,可全書卻處處被一層似有若無的悲傷籠罩著,看似平靜簡單的語言卻讓人心頭所涼。
孤獨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吧,它是魔鬼手中用來交換青春的咒符。書中的冉阿讓可以在自己蒼老的身軀上背負起來一個受傷的年輕人,穿過整個巴黎市區(qū)的下水道。那個時候,他健康得可以再活上一個六十年。他把柯賽特視為自己的女兒,讓她這個從未領略過父親、朋友的感情的人得到了極大的安慰??沦愄爻闪怂械囊坏拦?,可是當柯賽特與馬呂斯結婚后,他卻經(jīng)受不住孤獨的侵襲,在安樂富足的家中迅速衰老逝去了。
真正催人老的不是無情的歲月,而是吞噬人心靈的孤獨。其實,也并不是到了老的時候才會覺得孤獨吧,主要是那顆心經(jīng)歷的太多,痛苦了太久,冉阿讓在在很早之前便是孤獨的吧,只是,熬到了晚年,才越發(fā)力不從心。
這便是事實?沒錯,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