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吧论坛春暖花开,麻辣直播琪琪黄鳝视频,春暖花开杏吧论坛首页

學生作文網(wǎng) > 作文素材 > 讀后感 >

道德經(jīng)讀后感5篇

時間: 小蘭2 讀后感

  《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道德經(jīng)》讀后感,給大家作為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道德經(jīng)》讀后感篇1: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釋、道文化更是傳承千年,堪稱中華民族思想之結晶,而《道德經(jīng)》一書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總結。

  《道德經(jīng)》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話語早已廣為人知。

  在此,我想強調一點:知識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與駕御知識的能力相匹配。說實話,我真的不敢對《道德經(jīng)》妄加評論,只是喜歡讀、喜歡抄、喜歡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讀完《道德經(jīng)》后的一些感受,望與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這是《道德經(jīng)》開篇的一句話,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說了,因為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語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時候總顯得捉襟見肘,而老子開篇就告訴我們: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語言。正如佛語所言:教外別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幾次提到了“嬰兒”,比如:“為天下奚,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嬰兒,而好多人卻不愿意向比自己資歷低的人學習,其實這是對資源的一大浪費。嬰兒不會有任何的定勢,所以什么東西都學得最快。學外語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嬰兒恰恰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平時總是說“空杯心態(tài)”,而這恰恰又被嬰兒做到了。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好多的時候,我感覺老子的智慧與常人的思維是相悖逆的,但細細品味,卻蘊藏著深厚的哲理。我們常說:做人要能屈能伸,韓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夠學到東西。這就如佛語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擔。好多的時候,我們無法做出選擇,因為可以選擇的太多,就像電視的頻道太多了,以至于我們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個節(jié)目。選擇太多往往會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無成。太多的時候后,我們需要有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其實人生就如白駒過隙,少一些選擇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兜赖陆?jīng)》中幾次說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乃生命之源,造福萬物卻不求回報。“水滴石穿”的智慧讓我們明白何為“柔弱勝剛強”。水本無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會變成什么形狀,所以水的無形是至形,李小龍截拳道中的“以無法勝有法,以無限勝有限”正好與此殊途同歸。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勝者強”蘊含了無盡的深意?!秾O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人貴有自知之明,而事實卻是:太多的人螳臂當車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斷的戰(zhàn)勝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經(jīng)》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強者是戰(zhàn)勝自己的人。

  讀書之中充滿了樂趣,而讀《道德經(jīng)》這本充滿哲理的書更是樂趣無窮。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等身之書,可抵百萬雄師”,而我覺得,讀書要有選擇性,同時要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使用知識的主體是人,因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后我想說的是:讀書是一種交流,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道德經(jīng)》讀后感篇2:

  門頭溝師范畢業(yè)的我,早就苛求讀一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但二十多年來卻不斷沒有讀成,直到我們新中的讀書沙龍成立后,我的夙愿才美夢成真。

  當我第一次翻開陳鼓應著的《老子注釋及評介》這本書時,我被出版序中的一段話深深地吸收了:“老子是樸素的自然主義者,他所關懷的是如何消解人類社會的紛爭,如何使人們生活幸福安寧。他所希冀的是:人的行為能取法與“道”的自然性;消弭戰(zhàn)爭的禍患;揚棄樸素的生活,引導人們真誠樸質的生活形態(tài)與心境。“讀完作者的這段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多么積極入世、關懷民眾的老子呀,這哪里有消極出世影跡。所以從那一天起,我愛上了老子的《道德經(jīng)》,固然書中有許多難認的繁體字,固然今年工作與家庭的擔負很重,但我仍然對它愛不釋手,不只讀書沙龍的活動從未缺席,而且準備上好的筆記本,將每一章節(jié)謄寫背誦;以至在節(jié)假日,外出騎游時也隨身背上它,在新建的觀景臺上,河南的云臺山上,河北的梨花峰上,我都高聲誦讀過它。

  屢次學習誦讀后,我的出一個結論:《道德經(jīng)》確是一部好書,僅僅半年的學習就給了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很大的影響。

  首先,它“自然”“無為”的思想影響了我的教育教學觀。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道之尊,得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但是不敢為。”

  這幾則里都有一個共同的詞“自然”。“自然”“無為”是老子哲學最重要的一個觀念,老子以為任何事物都應該順任它本身的情狀去開展,不用參與外界的意志去強力限制它。由于事物自身就具有潛在性和可能性,在它的潛在性和可能性面前,我們人類是不能夠強作妄為的。

  “自然”“無為”這一樸素的哲學觀念提得多好呀,又是多么的順應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呀。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生命體,有著本身的潛在性和可能性,我們做教員的只能在別人生重要的學習階段巧妙地引領他,而不是強作妄為地壓制他,馴化他,將千百學生如機床普通消費成一模一樣的機器零件。這個道理,兩千多年前的老子曾經(jīng)將它精簡地提煉為4個字:“自然”“無為”,可兩千多年后的我們卻經(jīng)常在冗雜的教育教學過程它迷失,做出種種不論童性,不顧個性,以至喪失理性的愚笨舉措?;诖?,在我被冗雜的工作搞得臨事而迷時,在我被學生的問題弄得焦頭爛額時,我總不忘讀一讀、背一背《道德經(jīng)》中那幾句“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整天”以此來警示本人“自然”“無為”才是正道,耐心妄為只會壞事。

  其次,它“虛”“靜”的觀念也影響了我的生活。

  “致虛極,守靜篤”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整天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生活在戰(zhàn)爭紛亂的戰(zhàn)國時期的老子,面對不時涌現(xiàn)的戰(zhàn)爭、親離子失的社會場面,他提出了“虛”“靜”的觀念,他以為萬物的本源是“虛”“靜”的狀態(tài),它不只主張為政應求喧囂,個人的生活也應在煩勞中求靜逸,在忙碌中能靜下心來,在耐心中穩(wěn)定本人。

  反觀兩千多年后的今天,“錢權”似乎成了人們生活中獨一的目的,大家每天都在圍著它們團團轉,小孩子為了未來能掙到更多的錢權而苦讀,成人們?yōu)榱嗽谌饲翱湟救司哂械腻X權而苦營,老人們?yōu)榱私o兒孫和本人的養(yǎng)老留下更多的錢權而苦熬,好一派錢權為磨盤,眾人為了個人的錢權而不停地拉磨、揚塵的場景呀!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世間,我們真的應該“虛”一下,“靜”一下了。所以,在這個暑假里,我拋下了家務、學習和工作,騎上一輛普通的自行車,歷時幾十個小時,單獨一個人騎行了兩百公里。當我一個人在暑熱未退的八月,騎行在109國道上,享用著那難得的孤寂中的喧囂與虛致時,似乎身心伸展到了無限的大,無限的輕松,也霎時明白了:多欲的世界里,我們更應求喧囂。“虛”“靜”中才有自我的空間,隨之“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就脫口而出,語雖未驚擾路旁枝丫上的婉轉啼鳴的小鳥,卻聵動了我的心靈與靈魂。

  真心感激新中的讀書沙龍,是你讓我有了這樣一個靜心讀書的時機,亦真心感激兩千多年前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是你讓我以屆不惑之年的女人真正不惑。

  《道德經(jīng)》讀后感篇3:

  林語堂曾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這也是每一個人讀《道德經(jīng)》的感受了吧。

  其實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會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間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訴給他的每一個人。告訴后人,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我們要怎么樣才能活得更好,更長久,如何才能不被別人,被自己滅亡。而老子便是這樣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將一切歸咎于“道”,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們后人再次基礎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但是老子又說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說道是不能用語言所說出來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天道關系。

  “道”生萬物,但是“道”亦為虛幻。在恍惚虛幻中,它含萬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實體;其實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復始。今天,科學技術如此發(fā)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一定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并按照客觀規(guī)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xiàn)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后世奉行為處世哲學。

  “道”是事物固有的規(guī)律,是神秘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tài)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他講究“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于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于萬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但是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斗,有爭斗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yǎng)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無善惡貴賤,人與人本無爭斗之意,天地萬物本和諧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覓求自己生存發(fā)展之本,于是不斷于天地之間人世之中苦心經(jīng)營、算計不已,一切仁義與邪惡也相反而成。天地本無成人與害人之心,但卻造就人際錯綜復雜,世間本無圣人之現(xiàn),但卻成就社會等級。一切本自然,但卻一切又進入繁雜之社會,天地萬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處,無私無公、無善無惡;卻人與人終究擺脫不了關系往來,免不了融于社會,因此一切紛爭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種種皆需要人自己內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夠達物達人進而才能達己。

  當然每本書都有瑕疵,《道德經(jīng)》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過于虛幻,有種避世的消極狀態(tài),在現(xiàn)代競爭激烈的社會里,這種消極狀態(tài)斷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們采擷其長,也會有不少的收獲。

  讀罷此書,掩卷暇思,不禁嘆服古代人民對自然崇高的敬意,對人生透徹的洞悉。這樣如璣似玉的文字,清新暢懷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論,雖不盡善盡美,也無可顛覆了。

  又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層次不同,領悟的道就有區(qū)別。道法自然,道亙古不變,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讀此罷,書受益良多,無以為饋,愿共享此書之精華。

3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