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作心得體會3篇
扶貧工作作為服務型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應當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扶貧工作心得體會,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扶貧工作心得體會篇1:
每每走在精準扶貧的路上,耳畔總會響起那首老歌“我生在一個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鄉(xiāng)親,小米飯把我養(yǎng)大,風雨中教我做人……”。我是一個土生土長、地地道道的農村娃兒,所以對農村有著最質樸的情感。每每看到風一吹好像就要坍塌的歪歪斜斜的土房子、看到黑乎乎的木頭屋頂、看到那里黑乎乎的灶臺、看到黑乎乎的老式木頭柜子時,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和壓抑……。
我們的農民兄弟真的是太不容易了!這是我們在勝利鄉(xiāng)半拉山村入戶對接、填寫調查表、發(fā)放愛心聯(lián)系卡,進行精準扶貧工作時最直接的體會。當我們走進呂淑珍老人的家中,將我們自籌的一部分衣物等生活用品交到老人手中時,老人眼里噙滿了感激的淚、心酸的淚、無奈的淚……。
幾個月的扶貧工作給我們以深深的感觸,那就是扶貧工作不僅僅是物質上扶、政策上扶,還要在思想上扶、精神上扶。生活困難的人在壓力面前總是低頭拉車,忘了抬頭看路,他們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自己命中注定要受貧,再怎么努力也沒有用,有了這種思想,缺少了自立自強的精神,也缺少了雄心壯志和苦干實干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所以,我覺得精準扶貧工作首先需要解決的是貧困群眾的思想意識,然后是政策的扶貧、制度的建立健全,當然還有我們每個扶貧工作者的責任、意識和擔當。
扶貧工作心得體會篇2:
××縣是一個農村人口多、農業(yè)比重大的貧困山區(qū),如何把中央的大政方針與××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走出一條貧困山區(q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路子,是我們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20xx年以來,××縣以整村推進的形式,分批組織實施了47個整村推進脫貧奔小康及溫飽示范村項目。這些項目的建成,已經成為我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載體。今年5月,我縣又在馬白鎮(zhèn)壩尾、南撈鄉(xiāng)塘房和都龍鎮(zhèn)茅坪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就此問題,我們先后開展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在調研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執(zhí)行中存在著一些不恰當的做法,主要根源還在認識和方法上,這些問題不解決,新農村建設就有走偏方向的危險。由此,對于我縣這樣的貧困山區(qū),在自我發(fā)展能力較弱的情況下,如何充分利用國家的良好政策機遇,穩(wěn)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長期從事扶貧工作的我,下面談談個人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科學合理規(guī)劃,做到規(guī)劃先行
當前我縣農村發(fā)展的一大突出問題是:村莊布局散、建設亂、規(guī)模小,村鎮(zhèn)規(guī)劃滯后于建設;農村交通、通訊、人畜飲水、農田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文化、教育、衛(wèi)生等社會事業(yè)發(fā)展滯后;農村產業(yè)發(fā)展層次明顯偏低,農民增收難度偏大。這些問題是長期積累下來的,必須盡快加以解決。為避免走彎路、造成浪費,規(guī)劃先行應當文秘雜燴網成為一個重要原則。從過去的實踐情況看,一個好的規(guī)劃應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前瞻性。規(guī)劃要充分考慮到今后發(fā)展的長遠趨勢和村鎮(zhèn)布局的長遠變化。今后要撤并的邊遠村莊和人口稀少的居民點,現(xiàn)在不必要花很大代價搞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具有和諧性。要從村鎮(zhèn)的山形地勢出發(fā),依山順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園農莊、農村社區(qū),千村一面。三是以人為本。要考慮農村生產生活特點,便利農民生產生活。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居民不一樣,不能雷同于城鎮(zhèn),不能簡單地抄襲城市,搞“小區(qū)化”,防止“貼瓷磚、住洋樓、扛著糧食上高樓”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但也要注意改變傳統(tǒng)的陋習和不文明、不衛(wèi)生的習慣,與改水、改廁、改圈、改院結合起來,使民居上一個層次。要考慮群眾經濟實力,新的村莊規(guī)劃建設搞到什么程度,實際上是由當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農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對農村的支持程度決定的。城郊村、公路沿線村的實力強,可以搞得好一些、快一點;偏僻村、薄弱村實力差,不要大拆大建,可在規(guī)劃一次到位的基礎上,量力而行,逐步實施到位。在農村村莊和人口比較分散的情況下,規(guī)劃時應充分考慮到今后發(fā)展的長遠趨勢、村鎮(zhèn)布局的長遠變化以及其他因素,防止選址不準、預留不足或“空殼化”??傊獔猿忠?guī)劃先行,基礎設施先行,優(yōu)惠政策先行,試點先行,從農民最積極、干部最主動、條件最成熟的村實施起。
二、新村莊建設不等于新農村建設
新村莊建設主要是村容村貌建設;新農村不只是新在村容村貌,它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黨建五位一體的系統(tǒng)工程,具有綜合性、長期性和復雜性。但是,從目前全州各縣組織參觀的重點和經驗介紹看,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都把目光放在村容村貌上,其實這只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方面。從整體和長遠看,經濟建設是基礎,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全面體現(xiàn)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要求。實現(xiàn)這五句話提出的要求,就是農村各方面實現(xiàn)協(xié)調、全面發(fā)展的過程。
三、要把發(fā)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只有生產發(fā)展了,才有能力建設新村鎮(zhèn),才有條件過上新生活。只有富民產業(yè)才能支撐起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一定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和增加農民收入放在首位,農民在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和承受能力的條件下,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才有可靠的基礎。過去把主要精力用在對現(xiàn)有房屋、道路改造和建設上,忽視產業(yè)發(fā)展,忽視生產發(fā)展這一根本性問題的做法必須糾正。就我縣的實際情況來看,新農村建設要積極推進農民專業(yè)合作組織建設和產業(yè)化經營,培育龍頭企業(yè),組織起更多的分散經營的農戶開發(fā)優(yōu)質糧、茶、林果、畜禽等資源,做大做強優(yōu)勢產業(yè)和特色產業(yè),竭力拉長育種、育苗、肥料、種植、收獲、加工、養(yǎng)殖、制沼、沼氣液化等產業(yè)鏈,通過構建流通鏈、結成利益鏈、培植要素鏈,力爭在全縣形成以草果、八角、板栗、核桃、碰柑、楊梅、櫻桃、大棗、梨、藥材、瓜菜等集中連片的優(yōu)質農產品產業(yè)帶。
四、積極探索建設模式,努力創(chuàng)新建設方式
我縣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充分考慮到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重、資金籌措難等實際,努力探索一條適合山區(qū)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第一,必須堅持典型引路、示范帶動。首先選擇經濟和民意基礎好的自然村入手,在示范點取得切切實實、具有說服力的成效之后,再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推廣。第二,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權。一是要堅持農民“自主申報”。確定示范點不下硬性指標,不搞人為指定。二是堅持農民“自主建設”。新農村建設具體怎么搞,如采取哪種建設模式、確定哪些建設項目等由農民自己說了算,建設資金由農民自己投入為主,建設施工也由農民自己投工投勞。三是堅持農民“自主管理”。引導各地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由理事會全權負責發(fā)動群眾、資金籌集、組織建設、質量監(jiān)督、后續(xù)管理等工作。第四,建立起農民自我管理、自主發(fā)展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責任目標約束機制。要制定一些簡單實用、便于操作的《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章程》、《村規(guī)民約》、“門前三包”責任制以及村道養(yǎng)護、公廁管理、庭院保潔等制度,并將相關的目標任務進行了細化分解,逐一落實到戶甚至到人。二是建立日常管理投入機制。應采取“村集體解決一點,向農戶收取一點,市場化運作籌措一點”的辦法,籌措解決理事會成員工資和部分公共設施、環(huán)境衛(wèi)生維護管理費用問題,保證有人管事、有錢辦事。
五、必須始終樹立長期奮斗的思想
目前,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存在一種錯誤的做法,對新農村建設下任務、定時間,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甚至出現(xiàn)包辦代替、強迫命令等現(xiàn)象,這種傾向是違背中央精神的。農村落后狀況是歷史形成的,改變農村面貌,縮小城鄉(xiāng)差距,決非朝夕之功。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緊迫的現(xiàn)實任務,但不是一項階段性工作,更不是一般性工作部署,而是一個必須長期實踐和循序漸進的發(fā)展過程。新農村建設的預期目標雖然從性上可以確定,但在量上并不是一個可以完全量化的東西,即使可以量化也要隨時間的推進,不斷完善和提高,因而是一個可以充實的變量,并不能說到什么時候新農村就建成了,完成了,不再前進了。因此,我們不要在時間上過于細化,過于急于求成,而應當穩(wěn)扎穩(wěn)打,腳踏實地,逐步推進,要反對那種定指標、定時間、機械、僵化和教條式的考核驗收,反對用那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考核細則形成“千村一面”,否則,結果只能是基層忙于應付達標考核,導致形式主義泛濫。
扶貧工作心得體會篇3: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海,自己不去楊帆,久了就是一片死海,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自己不去實現(xiàn),久了心中就沒有寄托。
——題記
有人說,世界上有三個鳳凰:一個在神秘的湘西,一個在沈從文的筆下,第三個在黃永玉的畫里。那么,我的那個鳳凰在哪里呢?
當真正置身這古老、神秘的扭仁村時,我才慕然發(fā)覺,鳳凰的傳奇,過去,對我們不是誘惑于美麗,就是誘惑于傳說。而,如今,鳳凰已從我的夢中游離出來,除了傳說中的驚艷之美,更多的是觸及心靈的震撼!是刺痛心房的驚鄂,沈從文一本《邊城》,將他魂牽夢縈的故土描繪得如詩如畫,如夢如歌,讓多少人心馳神往??墒?,“一個戰(zhàn)士,不是戰(zhàn)死沙場,就是回到故鄉(xiāng)”的悲壯,山清水秀背后一貧如洗的貧窮,那些帶著渴望,又對現(xiàn)實無可奈何的村民,他們又在誰的筆下,誰的夢中?
偏遠而原始的苗族村落,對于游人,往往感動于他的秀美;對于生活在這里的苗族村民,卻是對山高路遠,與世隔絕的無奈;對于一個扶貧工作者,必須面對所有的殘酷和艱難,必須要有改變的希冀和勇氣,因為這是責任。所以,當我提著行囊,孤獨地爬進這個神秘,窮得讓人生畏,古樸得讓人發(fā)狂的苗族古村寨時,第一感覺,就是,偉大的詩人和畫家,他永遠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
放下行囊,沒有開始,一切已經開始,作為一個新來的扭仁人,一個完整的鳳凰扭仁村慢慢在我面前清晰。一個500來人的小村落,500多年來靜靜地繁衍生息在湖南省鳳凰縣與貴州銅仁交界處,世代與世隔絕般,獨自享受著幽靜的叢山俊嶺,傳承著苗族文化精髓。扭仁村是傳統(tǒng)的苗族聚居區(qū),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國家扶貧整村推進村之一。這里,往往這邊洪水泛濫,那邊莊稼干旱嚴重;對面說句話聽得見,走過去要半天;這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自然資源匱乏,常年是云海茫茫,云霧環(huán)繞,到最近的集市趕集要起早摸黑走一天,打個電話要喂半天。由于條件艱苦,村里的女孩像鳥一樣飛出去,外面的女孩像老鼠看到貓一樣躲避扭仁,就是結婚生崽后,有些都拋夫棄子,遠走他鄉(xiāng),再也不回來,導致村里光棍特別多。而且,村里幾乎清一色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大量田土拋荒,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形成吃水難,種田難,行路難,住房難,求學難,就醫(yī)難等,在窮怕了之后,當地村民甚至窮麻木了,村干部換屆選舉走馬觀花,缺乏富有號召力的帶頭人。村民開玩笑說,我們扭仁窮、偏僻、落后,在鳳凰縣當地出了名。在當地政府和鄉(xiāng)鄰中了解到,提到扭仁,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百姓,都搖頭嘆息,都不愿意觸及。偏僻,貧窮和落后,已成為當地政府和村民心中無法言語的痛,他們想改變,卻不知道從那里入手,總在猶豫和徘徊中等待,甚至在麻木中沉睡,錯失一次次發(fā)展的好機會。當我從網上搜索時,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里的貧窮、落后,還受到國內外一些民間組織、大學生的廣泛關注。志愿者、扶貧隊來一撥,又走一撥,村民如同看客一樣,在無聲中一年又一年。我們走訪了村里在家的歷任村干部,他們也急,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他們老了,總歸要息身于一抔黃土之下,但扭仁需要發(fā)展,只有發(fā)展才有希望,他們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繼續(xù)過上祖輩的貧窮生活,不希望自己的子孫為了生計紛紛背井離鄉(xiāng)。
在走訪老村長麻清和中,我們既深深地被這里的貧窮刺痛,又深深被老村長感人肺腑的胸懷所打動,這個61歲的苗家漢子,滿臉的皺紋和蒼桑,走路一拐一拐的,與妻子和孩子三人擠在那兩間狹小破舊的石頭房里,大門是破舊的木版釘成的,怕漏雨,窗戶是用以前別人不用的鐵皮封起來了。就是這樣貧窮的家庭,卻有著動人的故事。20xx年,作為退伍軍人的他,看到村里的貧窮和落后,他想帶領大家發(fā)家致富,滿腔激情的他成功競選為村長。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他一上任,就著手修建村里的路,方便村里小孩讀書,村民出行。為人正直,公而忘私的他,自己義務出工,出力,修路沒有資金了,他把自己養(yǎng)的80多只羊,一只只地賣了,用于購買材料,帶領大家如期修建了村里的石板路。在修建村小學時,為節(jié)約資金,身體已有殘疾的他,主動出工,帶領村民挑磚挑瓦,順利建成了村里第一個小學。眼看村里工作一項項地開展,但在不斷的辛勞中,清和的身體跨了,慢慢地他的雙腿病得更嚴重了,甚至走路都困難。在退出村長崗位后,他基本失去勞動能力,靠低保和軍人優(yōu)撫金勉強維持生計,而家里已是一貧如洗,房子也遙遙欲墜。為了生計,也為了兒子能成個家,無法站立勞動的他,依然出去打工,坐在板凳上幫一個砂石場敲石頭,非常艱辛。
每次進入六組,首先印入眼簾的是幾間破舊的土磚屋,屋面依稀蓋著瓦和樹皮,帆布等,門前傳統(tǒng)的苗家門欄嚴重破爛不堪,一個大樹孤寂地伸向天空,這就是46歲的農雙明家。明顯感覺房子缺少主人打理的跡象,原來,為了養(yǎng)家戶口,他遠在浙江做小工,家里只有妻子麻二花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妻子因為患有腫瘤病,無法下地干活,家里基本上靠農雙明每個月郵寄回來的500元錢維持所有開支,望著他們破舊的家,看到灶臺上鍋里簡易的中飯,我們的眼眶都紅了。兩個孩子說,爸爸很少回來,因為回家一躺路費太貴,他舍不得,想省下路費給媽媽抓藥。
村支書麻云省,不到50歲的他,在村里算是能人,他在外面打工多年,用汗水賺回了錢蓋起了樓房。打工中認識了他現(xiàn)在名義的妻子,并給他生了一個女兒,因為受夠了村里的貧窮,他心愛的妻子突然離家出走不再回來,他帶著女兒去找了很多次。住在村里算是最漂亮的樓房,慢慢地,他習慣了既當媽又當爹的生活,孤身一人帶著女兒生活。他常自我安慰,我比其他人好,村里還有不少光棍,他們生活才苦,老了沒有人照顧。他的兩個弟弟、老支書的兒子等等,這些,都是大齡光棍,他們成為貧窮的代言詞,有些想出去打工,但是家里父母已年邁,需要人照顧,有些如同溫水煮青蛙一樣在日復一日中麻木,甚至自暴自棄,安于現(xiàn)狀,毫無上進心。
一組的滿鳳月,這個64歲的農家婦女,生活非常不容易,在2016年丈夫因病去世后,她獨(黨校培訓學習心得體會)自帶著三個孩子艱難地靠種不到2畝地生活,她家的房子在村角落里,破舊不堪,多處漏雨,門前用來曬稻谷的院子被雨水沖走一半,已嚴重影響她住的房子。由于身體不好,干不了農活,平日,她就上山采點草藥等,換點錢補貼家用。大兒子麻成龍因為要照顧多病的母親,平時,就在鄉(xiāng)鎮(zhèn)附近打短工,種著家里一畝旱田,勉強度日,二兒子失學后常年在外打工。目前,兩個兒子都到了而立之年,媳婦影子都沒有,可把滿鳳月急壞了。她說,窮不怕,就怕兩個兒子討不到老婆??墒牵龥]明白,窮,其實很可怕,因為,窮的背后,是無盡的無奈,是無限的迷惘。
我們接觸最多的,就是村長麻玉章,這個老實巴交的老人,言辭不多,為人非常厚道,忠實。他三十多歲妻子去世,因為家窮,再也沒有成家,一個人拉扯大三個孩子。如今,他和兒子住在他爺爺留下的祖屋,房子外面墻壁開裂,里面破爛不堪,木柱子,木門框都是東倒西彎,為防止漏雨和進風,房子里面到處是用帆布遮著。因為常年材火燒飯,屋內可以用漆黑一片來形容。他一個人帶著兩個才幾歲的孫女,兒子和媳婦為了養(yǎng)家戶口,在村下面的水庫里捕魚為生,吃住在船上。每逢趕集,兒子兒媳婦就走近30多公里去賣捕撈的魚,每個月可以賺1000多元。大家評價他的兒子兒媳婦在村里算勤快的,我們來了這么久,沒有見到他兒子回來過,說天天在水庫里捕魚。平時,小兩口子還在水庫邊的山上放養(yǎng)些山羊,過年賣了換點年貨。村里加上附近都沒有幼兒園,老人的小孫子跟著爸爸媽媽在水庫生活,一直沒有讀幼兒園。這一家人,生活看起來平靜,但是從麻村長的交談中,我們得知,兒子兒媳很是擔憂,因為村里小學只能讀到小學三年級,孩子大點,就要轉到鄉(xiāng)政府那里讀小學,費用就高了。所以,兩口子拼命捕魚,想多賺點,好供孩子讀書,不再受貧窮之苦。一次,我們來到村長家,看到他們正在吃飯,老人帶著兩個小孩子,每人拿個大碗,盛著滿滿的一碗飯,但桌子上只有一碗水煮豆角,看起來清淡寡水的。我問老人,這個豆角是不是先把水燒開,然后把豆角放水里煮呢,老人微微笑著回答:“我一直不會做菜,煮熟就行了”??吹轿覀兊捏@訝,他告訴我們,最近雨水多,捕魚生意不好,兒子沒有送菜回來,這幾天就只有吃自己種的豆角。
通過不停地走訪,實地查看村情村貌,了解民情民風,戶間田頭,真是處處催人淚下,特別是一些孤寡老人,留守兒童,他們的生活簡單,孤寂,生活也是飽一餐,餓一餐,非常不容易,一些孩子甚至是放養(yǎng)一般。一天中午2點多,我在房間里起草農民合作社的章程,幾個孩子在門外玩,有兩個孩子站在窗外,一直望著我,嘴里還不斷說著什么。因為當時沒有留意他們,看到他們說了幾次,我停下來,打開門,問他們。見我用普通話說話,他們膽怯地說了幾次,才讓我聽懂,原來,他們是兩姐弟,上午9點第一餐沒有吃飽,就與大家在外面玩,離第二餐還有兩個多小時,早就餓了。在門口玩時,看到我桌子上有包方便面,想吃,就不斷地用苗語說,“叔叔,我餓,給我吃的。”我忙拿起那包僅有的方便面給他們,他們雀躍般飛快地離開。
望著他們的背影,我仿佛回到自己孩提時代的生活,回到哪個餓肚子,吃不飽的兒童時期。貧窮不是孩子的錯,但是貧窮卻讓孩子承受了很多。在為生計奔波的時候,在整體性貧窮的村落,再苦不能苦孩子,其實是一句蒼白無力的口號。我經歷刻骨銘心的孩提時代,我的孩子也只有7歲多,我能深刻體會到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愛,那是無私的,也是不計回報的。如果,不是因為貧窮,誰愿意離開家園,離開妻兒父母,四處奔波流浪呢?作為父母,寧愿自己不吃,誰也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餓肚子。接觸更多,我的感觸更多,雙眼噙滿淚水的次數更多。
6月30日晚上,狂風暴雨,電閃雷鳴,磅礴大雨一直下過不停。因為停電,我早早地躺在床上,伴著外面風聲雨聲,聽驚雷,看閃電,心里一直在擔憂,千萬別倒塌房屋啊。晚上8點多鐘時,門突然咚咚地響,當時,我以為那家出事了,驚得立即跳下床。提著手電,打開門,只見60多歲的村長,打著雨傘,站在門口,滿身都被雨水打濕了。還是那么憨厚,他簡單地說:“停電了,怕你們不方便,送幾只蠟燭來。”望著村長手中的蠟燭,我驚呆了,半天沒有反應過來,下這么大的雨,60多歲的村長走了近1里路冒雨給我們送蠟燭來!這,我強忍著淚水,站在門口,久久地望著村長在雨中消失的背影。
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是,我發(fā)覺自己來扭仁后,常常含著淚水。這淚水,既有對當地村民艱難生活的傷感,也有對當地村民的感激和感動。
就是在這一次次的傷感和感動中,我行走在扭仁貧窮而又風光迤儷的土地上,一路沿著扭仁百年神秘的足跡,走進歷史。讓我激動的是,在這貧窮的土地上,百年古樹,百年老屋隨處可見,傳統(tǒng)文化底蘊深,歷史上苗族文人輩出,家家戶戶都有“傳家寶”,民族工藝和民間傳說甚多,苗語山歌環(huán)繞耳際,一首龍妹奴彎弓射朝廷的史詩經久長傳。
這,根深蒂固的貧窮現(xiàn)實,飽含民族特色的燦爛歷史,讓我久久沉思,深深思索,我們該如何面對《邊城》——這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我們該如何讓扭仁能真正成為《邊城》的風采。想到這些,陡然覺得肩上的責任沉重,壓力油然而生。
看過"扶貧工作心得體會"的人還關注了:
1.精準扶貧工作心得體會3篇
2.考察扶貧工作心得3篇
3.幫扶心得體會3篇
4.幫困扶貧工作心得體會3篇
5.扶貧工作心得體會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