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大國崛起》日本讀后感
摘要:在我看來,日本是一顆光鮮的洋蔥,蠟質(zhì)的外皮帶著妖艷的光芒,可一層一層掰開,刺鼻而辛酸,到最后,是空心的。日本的文化是一顆洋蔥,沒有自己的源頭,只是靠著不斷的學習吸納包裹住自己脆弱的空心,卻無法用這種表象將自己充實。
這是太平洋西岸的一個島國,與亞洲大陸隔海相望,土地貧瘠,資源匱乏,人口老齡化嚴重,幾乎每一天都遭受著地震的襲擊,任何時刻都有遭逢臺風和海嘯的可能——這樣一個在天災人禍中本該茍延殘喘的島國,卻曾用他的鐵蹄踏碎了亞洲的許多國家,其野蠻和兇殘不亞于納粹,讓世界為之震驚;而今的和平年代,這個彈丸之國則以其嚴謹精致的工藝,時尚精巧的商品,細膩美味的料理又一次席卷整個世界,我們把這個島國叫作“日本”,一顆光鮮的洋蔥——大國崛起•日本讀后感。
作為一個接受了十余年社會主義教育的學生,提起日本,許多人知道更多的是七十多年以前其發(fā)動的那場慘絕人寰的侵華戰(zhàn)爭——仇日思想,從我們接受教育的那一天起便無孔不入地鉆進我們的腦海,根植于我們的魂靈,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當歷史的風煙早已散去,亞洲土地的瘡痍也逐漸愈合新生,那段刻骨銘心的國殤早已成為骨髓里被刀劈斧斫出來的一個胎記,化作基因鏈里不知名的一串密碼——低頭自忖,是否更應該從日本的崛起中反省,泱泱中華,何以為如此蚍蜉所欺?我想,《大國崛起·日本》給了我們一個不錯的答案。
每每看到書中國描述為一個地大物博,土地富饒,人民智慧勤勞的國家時,總會禁不住發(fā)自內(nèi)心地一陣戰(zhàn)栗——華夏民族,正是因為自恃上天毫不吝嗇的厚愛才會一直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不肯醒來。與中國相比,日本實在是個不幸的國家,孤立海上,莽莽四望,只看得到自己腳下再不能更貧瘠的荒土;人民在各種天災中只為生存,更不要去談追求更多,危機感如猛獸時時刻刻匍匐在身邊,似乎一凝神都能聽到死神的呼吸——正是這種孤立無援的危機感,造就了日本人堅毅謙虛的性格。他們比任何人都明白生存的不易,合作的重要,堅持的力量。這樣嚴謹?shù)膽B(tài)度,亦成就了今天日本企業(yè)的輝煌——佳能,尼康,松下,三菱……數(shù)不盡的日本產(chǎn)品銷往世界各國,并因其精湛的做工獲得好評。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日本人靠自己的嚴謹獲得世界的信任,繼而贏得財富,于世界大國俱樂部中占領(lǐng)了不可小覷的一席之地。
日本的崛起,得益于日本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chuàng)新——從中國的盛唐開始,日本就開始到中國來學習儒學,醫(yī)學,佛學,茶道,圍棋等等,吸收了大量中國的文化成果,從而走上了以中國為師,仿效中國發(fā)展的道路,堅持以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為目標;后來,鴉片戰(zhàn)爭的炮火驚醒了沉睡的中國,美國的黑船也轟裂了封建日本沉重的國門,日本人意識到閉關(guān)鎖國只能導致國家日益衰落,轉(zhuǎn)而向西方尋求更先進的文化,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才能走上強國之路。如果說大化改新使日本從愚昧的奴隸制社會發(fā)展成封建社會是中國的影響,那么明治維新使日本從落后的封建社會步入資本主義社會則是西方社會的貢獻——這兩次極具劃時代意義的改革,都使得日本經(jīng)歷了改天換地的發(fā)展。
其次,日本重視科技教育,注重對人才的培養(yǎng)——日本人強烈的學習欲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jīng)過30年的努力,終于在全國范圍內(nèi)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nèi)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1871年12月23日,日本橫濱港。4500噸的美國商船“亞美利加號”緩緩駛出港口。甲板上,日本使節(jié)團成員向送行的人揮手告別,駛往美國舊金山。這是在日本歷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遠航,使節(jié)團在歐美歷時近兩年,但是其結(jié)果卻影響了 日本的近現(xiàn)代歷史。”(摘自《大國崛起·日本》第十節(jié) 維新1)新政權(quán)是在政變和戰(zhàn)爭中誕生的,這樣的一個新政權(quán),是此后日本騰飛的重要保證。
同時,日本何嘗不是幸運的。恰逢世界工業(yè)革命的大潮流,抓住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機會,致力于發(fā)展生產(chǎn),促進經(jīng)濟的騰飛——在明制治維新時期,日本大力發(fā)展工業(yè),為日本以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騰飛夯實了基礎(chǔ)。不得不提的,是這其中包含著的日本大和民族的凝聚力,這種不懼犧牲,堅持不懈,敢于拼搏的“武士道”精神可敬而可怕——可敬于其改革時的鐵腕熱血,可怕與其戰(zhàn)爭時的殘忍暴虐。我曾看過美國人類社會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所撰寫的《菊與刀》——恬淡靜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兇狠決絕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這種矛盾,也正是深深根植于日本人身上的特質(zhì),其教育方式也成為日本人性格兩重性的最重要原因。他們一方面謙虛嚴謹,精益求精地制造著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電子產(chǎn)品,一方面又近乎變態(tài)地有著讓人難以理解的色情與暴力文化;他們一方面描繪出動漫世界里溫馨美好的生活圖景,一方面卻無法承受社會的壓力選擇自殺;他們一方面開放到吸收各種新潮文化,一方面又傳統(tǒng)到男尊女卑……這都是日本當下的社會現(xiàn)狀。
在我看來,日本是一顆光鮮的洋蔥,蠟質(zhì)的外皮帶著妖艷的光芒,可一層一層掰開,刺鼻而辛酸,到最后,是空心的。日本的文化是一顆洋蔥,沒有自己的源頭,只是靠著不斷的學習吸納包裹住自己脆弱的空心,卻無法用這種表象將自己充實??此乒怩r的今日日本,當被人們一層層剝開它的表皮,何嘗不是日本人民為了生存苦苦掙扎的辛酸,這樣的刺鼻氣味,讓剝開的人流淚,何嘗不讓日本也為之苦痛呢?如今,再提及對日本的仇恨或許過于憤激,可歷史也不能被遺忘,當我們看著不敢面對歷史的日本人時,為什么不想想自己?——這樣一個貧瘠潦倒,茍延殘喘,沒有歷史淵源的彈丸之國都能獲得今日的輝煌,我巍巍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數(shù)不盡的燦爛文明,為何還未走出歷史的煙塵?三省吾身,是否還沉淪于黼黻煙霞的迷夢?七十年前,警鐘猶在響,繞梁不絕,只望我中華亦能崛起,不讓警鐘變喪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