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 斯德哥爾摩綜合癥
斯德哥爾摩綜合癥(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癥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癥,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于犯罪者產(chǎn)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chǎn)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xié)助加害人。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Olsson與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后,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后,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fā)生后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并對警察采取敵對態(tài)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sson,并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
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xiàn)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這件事激發(fā)了社會科學家,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fā)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后來的研究顯示,這起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癥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的普遍。如果符合下列條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爾摩綜合癥。
第1,是要你切實感覺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脅,讓你感覺到,至于是不是要發(fā)生不一定。然后相信這個施暴的人隨時會這么做,是毫不猶豫。
第2,這個施暴的人一定會給你施以小恩小惠,最關鍵的條件。如在你各種絕望的情況下給你水喝。
第3,除了他給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讓你得到,完全隔離了。
第4,讓你感到無路可逃。
有了這4個條件下,人們就會產(chǎn)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癥。
從某種意義上說,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形成,同樣貫穿于“體制化”之中。“體制化”是著名電影《肖申克的救贖》(Shawshank Redemption)演繹的重要概念。犯人老瑞德(摩根·弗里曼飾)這樣談到“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討厭它(監(jiān)獄),然后你逐漸習慣它,足夠的時間后你開始依賴它,這就是體制化”。
該片中被體制化的象征人物是監(jiān)獄圖書管理員老布,他在肖申克監(jiān)獄(體制)下被關押了50年,這幾乎耗盡了他一生的光陰。然而,當他獲知自己即將刑滿釋放時,不但沒有滿心歡喜,反而面臨精神上的崩潰,因為他離不開這座監(jiān)獄。
為此,老布不惜舉刀殺人,以求在監(jiān)獄中繼續(xù)服刑。他刻骨銘心地愛上了那間剝奪了他的自由的監(jiān)獄,所以在出獄后,他終于選擇了自殺。老布成為環(huán)境的一部分,一旦脫離了原有的環(huán)境,一切失去了意義。
其實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教育上的或政治上的!只不過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慢性癥狀,說得嚴重些,就是“群體性斯德哥爾摩綜合癥”。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被“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