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說法觀后感作文——老人撫養(yǎng)問題
1、每月給付贍養(yǎng)費;
2、子女每周來探望一次。
中央電視臺最近已播出幾件父母無人贍養(yǎng),將子女告上法庭的案件,講述老人辛酸的晚年生活,子女忘恩負義,不敬不孝,我們看無助的老人提出的請求是為人子女的本份??此剖且粋€家庭的糾紛,實則反映一個社會問題的凸現(xiàn),孝親尊師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根本,現(xiàn)在這個根本已產(chǎn)生動搖,社會大部分人不講恩義情義道義,社會焉能不弊病叢生,古圣先賢“百善孝為先”就是教導我們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原則,因為這個世間對我們恩情最大的就是我們的父母,但是我們對這么大的養(yǎng)育之恩都不能想著去報答的話,那么在這個世間上還有誰的恩情能夠讓我們念念不忘想著去報答呢?一個人如果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原則沒有建立起來,取而代之的就是以功利為取舍的這種處世方法。
我們常說的兩句名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是出自孔子《孔子﹑集予》的一個故事,孔子和弟子們出去游玩,忽然聽到路邊有人啼哭,就上前去問怎么回事?啼哭的人叫皋魚,皋魚解釋了他啼哭的原因:“我年輕時好學上進,為了求學游歷各國、等我回來時父母卻已雙方故去,作為兒女,當初父母需要侍奉的時候我卻不在身邊,如今我想要侍奉父母,父母卻已經(jīng)不在了。父母雖然已經(jīng)亡故,但他們的恩情難忘,想到這些,內(nèi)心悲痛,所以痛哭。”
這就像我曾經(jīng)讀到一首詩﹕“父母原本樹木同,那能免得落秋風﹔勸君生時盡力養(yǎng),死后悲啼總是空,”親情很多時候都不能等待,在不經(jīng)意間,我們的父母已漸漸年老,當初父母辛辛苦苦將幾個子女扶養(yǎng)成人,到如今父母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我們以種種借口、理由遺棄他們,這是畜生都不為的行為。我們都知道“小羊跪乳,烏鴉反哺”的典故,孝敬父母,是每個人都應(yīng)該奉行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
孟子曰﹕“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歷史上《二十四孝圖》排行第三閔子騫的孝心備受后人推崇,閔子騫不僅孝,而且寬容友愛,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史上先賢人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才是我們正常的家庭關(guān)系。我們的生活才能沒有遺憾,這才是人生的第一大幸事。
在現(xiàn)代,許多人被各種欲望享受迷障了雙眼和心智,所謂“財迷心竅”,盲目崇拜西方的價值觀,對自由的追求導致家庭倫理關(guān)系的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漸淡漠了,對中華民族古圣先賢的教導,因為不了解而完全喪失了信心,直止拋棄,在生活中深陷迷茫和痛苦,無以自拔,沒有方向,迷失了人類天然純善的本性,喪失了自然之道,這不僅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大損失,也是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重大缺陷。
〝和諧〞這個偉大的理想成為今日世人所熱切期盼的。在2500多年前〝四書五經(jīng)〞里《大學》就明白告知了世人﹕天下平(世界和諧),必先國治(社會和諧),國治必先家齊(家庭和諧),家齊必先身修(身心和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只有你力行了,你才明白其中的深意,經(jīng)典里所記載的絕不是我們古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而是自然如此,人人皆當遵循的規(guī)律,這也就是中華文明萬世不竭,萬古長存,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奧秘所在。
我們應(yīng)當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做一個大孝之人,不但孝順自己的父母,還要孝順天下人的父母,不要讓我們年老的父母形單影只,更不會在遇到困難和危險時無人照料,讓孝親尊師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成為每一個家有父母的人最切實的需要,讓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成為全社會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