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烏合之眾》讀書心得體會
關于《烏合之眾》讀書心得體會篇1
《烏合之眾》這本書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對群體行為進行一定的剖析與探討,書中很多看似荒誕的觀點卻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生活現(xiàn)象??v然書中的有些觀點有偏頗之處,但仍不失為一本經(jīng)典讀物。
“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吞沒,無意識的品質占了上風。”在群體社會中,我們害怕被孤立,害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安灰粯印币馕吨怀?,就無可避免的要接受眾人的目光與評論,這對很對人來說是漫長的自我懷疑與煎熬,因此從眾不失為最安全的選擇。大部分人在群體中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使得群體的選擇并不顯著優(yōu)于個體。反而在很多時候,由于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會使得事態(tài)朝著無法收場的地步發(fā)展。
“群體是個無名氏,因此不用承擔責任?!边@句話讓我印象十分深刻,讓我想到了每時每刻發(fā)生的網(wǎng)絡暴力?!版I盤俠”就是一個無名的群體,他們仿佛在網(wǎng)絡上成為一切正義的化身,成為了用言語為人世間除惡揚善的救世主。言語攻擊對無名的鍵盤俠來說是低成本的,但對當事人所造成的心靈身體的傷害卻很難得到保護。但網(wǎng)絡中的鍵盤俠在實際生活中就一定是一個毫無教養(yǎng)的憤青嗎?答案很可能相反。實際生活中的他在自我約束下很可能是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但在無名的群體中他卻突破了一切束縛變成了野蠻人,一個殘暴而狂熱,帶有強烈的熱情和英雄主義的“野蠻人”。
“群體只有很普通的品質”,“群體只有很普通的智慧”,“群體也只有基本的只能”“群體只能從事最低級的勞動,而涉及普遍利益的決定,只能由杰出人士組成的決策中心來做出”……《烏合之眾》整本書都在對群體進行否定,雖然言語犀利,但卻讓我們對慣性思維足夠的思考空間。很多時候我們都太過于崇信群眾的力量,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在群體中我們卻極易受到蒙蔽而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法制社會并未健全的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因為并不構成法律罪名的指控而被評審團投票致死;歷史上著名的巴黎大屠殺,多少無辜的老弱婦孺被開膛破肚;前兩天備受關注的美國大選,特朗普選票遙遙領先,成為了第45屆美國總統(tǒng)。讓一個從未從政的商人當國家總統(tǒng)看起來并不是那么“正確”,但這的確是一次完全民意驅動的結果。如果同樣的選舉發(fā)生在中國,會不會某一天中國的主席就會變成吳亦凡或者其他當紅小鮮肉……?細思極恐。
群眾所認同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就如龐勒所說,受困于群體意識,我們無法做出優(yōu)于個體所能做出的決策,盲目依附群體很可能造成各種不理智的事件發(fā)生。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社會是一個越來越民主,公民權利越來越受重視的社會,群體的作用更為凸顯,這就對我們每一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突破慣性從眾思維。獨立思考能讓我們在求職,選擇伴侶以及生活中各個方面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摒棄peerpressure。我們的每一個選擇應該是真正喜歡的而非大眾所認同的。
書中也有些觀點帶有很強的偏見,讓我無法產(chǎn)生認同?!叭后w的某些特點,如沖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級進化形態(tài)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龐勒在書婦女、兒童與野蠻人相并列,認為婦女和兒童是低級進化形態(tài)的生命并多處對女性進行指責。這些觀點放在如今社會,應該會受到平權主義者強烈的抨擊吧。
關于《烏合之眾》讀書心得體會篇2
時常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不比百年(甚至更久以前)的人聰明,他們說的那些事情,那些原因,那些問題……現(xiàn)在直到將來都會不斷重復,只不過換了一個外殼而已?!稙鹾现姟穼θ后w心理的洞悉,就是這樣,我們都早已知道問題所在,但也只能遵循某種人類尚未理解的力量,不斷再犯?!爸馈迸c“做到”的差距,整個人類如此,何況個人。不知為何,中文版書名《烏合之眾》,直接有了如此明確的貶義,而英文的《TheCrowd》是明顯中性的,雖然內(nèi)容依然……全書雖有其時代局限性,但總體十分精彩,憑我短短的社會閱歷,深感不能完全領會,直接摘錄一些作者的觀點,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記錄如下:個體與群體,就好比細胞與生物體,生物體雖由細胞組成,但具有很多細胞沒有的特性,而我們作為個體來研究群體,有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無奈,是研究不清楚的。個體融入群體之后,個性會有一定程度的消失,情感和思想會轉向群體所有的公共方向,甚至和自己原有的相反。群體沖動、易變、輕信、急躁、偏執(zhí)、專橫、感性、極端化、不允許懷疑和不確定存在,好比生物的低等狀態(tài)……這與組成群體的個體素質無關,這時候其決定作用的是本能和情感,是一種“無意識”的層面,而不是理性,所以高端人士與凡夫俗子組成的群里,差別不大。群體不善推理,卻急于行動。時勢造英雄,其實英雄只是一個被動的產(chǎn)物,英雄的出現(xiàn)是必然的,但具體是誰成了英雄,是偶然的。高深的觀念必須經(jīng)過簡化才能被群眾接受,這和做產(chǎn)品很像,普適的產(chǎn)品一定是非常簡單通用的。群體的道德,會比個人的更好或更壞。群體可以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是也能表現(xiàn)出極崇高的獻身、犧牲和不計名利的舉動,即孤立的個人根本做不到的極崇高的行為。以名譽、光榮和愛國主義作為號召,最有可能影響到組成群體的個人,而且經(jīng)??梢赃_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影響群體,萬萬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絕對不可以采用論證的方式,而是應該從情感層面施加影響。而且,想要讓這種信念在群體中扎根,都需要把能導致危險的討論排除在外,好比宗教的手法。群體因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浯笃滢o、言之鑿鑿、不斷重復、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公眾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說技巧。群體的“上帝”從未消失,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條的創(chuàng)立者之所以能夠站住腳,是因為他們成功的激起了群眾想入非非的感情,他們使群眾在崇拜和服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隨時準備為自己的偶像赴湯蹈火。我們在用不同的詞語代表相同的意義,用相同的詞語代表不同的意義。不明確的詞語,有時反而影響最大。當群體因為動蕩或信仰變化,對某些詞語喚起的形象深感厭惡時,假如事物因為與傳統(tǒng)結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而無法改變,那么一個真正的政治家的當務之急,就是在不傷害事物本身的同時趕緊變換說法。比如把“地租”變成“土地稅”。群體有著服從頭領的本能需要,或者說個體無意識里有一種犯賤的需要。領袖需要特別的堅定,而他堅定的觀點,是否正確并不關鍵。領袖動員的手段——斷言、重復、傳染。領袖需要名望,名望的特點就是阻止我們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讓我們的判斷力徹底麻木。種族的強大,在于一個民族普遍信念和情感,是十分穩(wěn)定的,聯(lián)想到中國歷史上幾次非漢族統(tǒng)治,本來是入侵,結果都是更多的被漢化。群體在客觀上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人類社會一直都在以一種“感性”的方式進化。我們不該對群體求全責備,說他們經(jīng)常受到無意識因素的左右,不善于動腦筋。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他們開動腦筋考慮起自己的眼前利益,我們這個星球上根本就不會成長出文明,人類也不會有自己的歷史了。
關于《烏合之眾》讀書心得體會篇3
一百多年前的法國學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他反對傳統(tǒng)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他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里,經(jīng)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tǒng)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shù)人的慫恿下,民眾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后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勛章。于是,勒龐在他的傳世名作《烏合之眾》中總結道:民眾缺乏理性,依賴于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
很不幸,我們也是“烏合之眾”,我們也會盲從。全球化信息化的年代里,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fā)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而開始追求信仰的庇護和權威的支持,兩者共同的結果,就是解釋古典人生哲學的于丹教授的走紅。
《地球是平的》一書預見了一個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未來。我以為,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下,政府將失去左右輿論的能力,民眾將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民主會成為必然的趨勢;同時,國際間競爭使政府必須擁有更高的效率,民眾必須賦予政府更多權力,集中也會成為必然的趨勢。因此,中國未來的政治體制將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權威民主雙向加強的模式,即民眾選出強力領袖,由他來行使巨大的權力。這一切,正如勒龐所言。
勒龐曾預言社會主義理想的實踐必將是艱苦的過程,也曾預言中國在辛亥革命后必將迎來更加極權的專制。他的“烏合之眾”心理學認為:民眾為了追求幸福,會愿意犧牲自由,追隨強力領袖,賦予他絕對權力,并為他所宣揚的理想犧牲一切。令人不安的是,這個片面的觀點得到了歷史的有力映證——二戰(zhàn)、__——民眾哪一次不盲從?哪一次不為瘋狂的理想而瘋狂地殺人?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了解是什么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wěn)定發(fā)展的幸福未來。
在連續(xù)讀了佛洛伊德批判繼承勒龐思想的《群體心理學與自我分析》和當代學者寫的討論群體盲從行為的《影響力》以及一些研究催眠術的書籍后,我傾向于用“催眠”與“同步”(synchronization)理論來解釋“烏合之眾”的盲從。
“催眠”是指個人意志被他人意志所戰(zhàn)勝和控制。強大的群體意志戰(zhàn)勝和取代了個人意志,個人被群體催眠了。(前面我專門寫過一篇關于催眠的文章了,所以這里就不細談了)
無論是否被催眠,人都有模仿他人的傾向,心理學上稱之為“同步”。由于人天生都是自戀的,所以愛屋及烏,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即“認同”。為了讓其他人喜歡自己,以便搞好關系實現(xiàn)合作,人會模仿其他人,即“求同”?!罢J同”與“求同”合并在一起,就是一種“同步”,它仿佛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寫入自己DNA里的基礎核心程序,是一種不是本能的本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古代律法正是對這一本能的總結。別人饋贈我,我就回贈他;別人攻擊我,我就回擊他。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賺錢,超市里那些免費品嘗的甜點,在“同步”作用的幫助下,總是能讓消費者乖乖地買下自己本不必買的東西。此外,銷售人員千方百計地與消費者套近乎,也正是為了博取一種“同步”。
烏合之眾的盲從,正是“催眠”與“同步”共同作用的結果,催眠使我們變成了盲目之輩,而極端強化了“同步”效應,使得我們不受理性與道德的約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來。“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謹慎”是把握“同步”分寸的要領。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經(jīng)常提醒自己,不盲從,不隨波逐流,做一個有獨立人格的自我。
PS,談點關于“同步”的題外話。
在與人交談時,模仿對方的表達方式,如語氣、姿勢、詞匯、節(jié)奏等,通??梢赃_到更好的溝通效果。所以,與父母溝通時要用家長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的方式,一旦反串,結果就很糟糕。多數(shù)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不暢,就是因為彼此都堅持自己的方式,而不愿意主動與對方“同步”。
人不只與他人同步,還努力實現(xiàn)與自身的“同步”,即前后一致性。因此,先問兩個問題,讓對方做出“肯定”回答后,再提一個過分的要求時,對方會很難拒絕。
“同步”也有副作用。如街頭有人需要救助時,由于過路人都不知情,因此,他們只會觀望他人行為,以期用“同步”來避免犯錯。如果其他人都無動于衷,則人們也會“同步”這種無動于衷,結果便是一種“社會人情淡漠”的假象。針對這種現(xiàn)象,求助者只需指定一個幫助者,道明原因,并指明要求幫助的內(nèi)容,使對方開始行動,便會幫你贏得更多人的“同步”協(xié)助了。
看了關于《烏合之眾》讀書心得體會的人還看:
1.烏合之眾讀后感作文
2.讀《烏合之眾》心得感悟
3.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4.咬定青山不放松心得體會
5.華盛頓的故事讀后感
6.讀《水彩畫的實質》心得感悟